乒乓運動之落點最重要理論
大家知道,打乒乓球有五大要素:力量、速度、旋轉、弧線、落點。
很多初學者,包括部分專業球員,搞不清這五大要素哪一個最重要。
大部分人認爲旋轉最重要,就把主要精力用在對旋轉的訓練上,希望通過旋轉贏球。
有少部分人認爲力量最重要,只要足夠兇猛,就能贏球。
還有一部分人認爲速度最重要,只要足夠快,就能贏球。
幾乎沒有人認爲落點最重要,也沒有人認爲弧線最重要。
筆者通過打球實踐發現,乒乓運動最重要的要素是落點,而不是旋轉,更不是力量、速度和弧線。
一次,筆者將對方發來的正手下旋長球接到其正手小角。
由於對方站在反手大角發球,要接正手小角球,必須先向右移動到正手大角,需要走兩步;再上前一步,共需要移動三步,才能接上球。
而球的運動壽命只有半步,對方還沒走到,球已經落到臺下了。
筆者對球友說,這個球的力量很小,速度不快,旋轉不強,弧線很簡單,就是落點離你很遠,你就接不到。
打球的第一關注點應當是落點,而不是力量、速度、旋轉和弧線。
我們看日本乒乓選手丹羽孝希與方博的比賽,丹羽孝希回球的落點,讓方博找不到球。
瑞典的莫雷高德與樊振東的比賽,莫雷高德主要靠落點變化贏球。
靠落點贏球之所以最爲重要,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其一,落點是結果,力量、速度、旋轉、弧線都是原因。
打球的目的是要結果而不是要原因。
力量大,體現在球的落點上就是球長、球寬、球高、球重、球快;
速度快,就是球落臺後停留的時間短;
旋轉強,就是球落臺後要麼向上跑,要麼向下跑甚至向回跑,對方不能直接向前用力,而必須向下加向左加向前,向下加向右再加向前,向上加向左再加向前,向上加向右再加向前,接球動作更復雜;
弧線好,就是球飛行的軌跡以及落臺後的運動軌跡比較理想,要麼是直線,要麼是斜線,要麼是拋物線,要麼是折線。
乒乓運動的五個要素中,有四個要素的結果都體現在落點上。
抓住了落點,就抓住了五個要素。
落點是乒乓運動的“牛鼻子”。
其二,落點是技術、戰術、心理三大要素的綜合體現。
只有觀察仔細、判斷準確、思考全面、決策科學,才能制定出一個好戰術,選出一個好落點。
只有技術全面、準備充分、執行到位,才能將腦子選出的好落點變成實際結果。
只有心理素質過硬,信心十足,才能制定良好戰術,用好打球技術。
其三,靠落點贏球,符合打球的“防一漏三”規律。
簡單說,就是乒乓球檯有四個角,我們只能防守其中一個角,其他三個角都處於空檔狀態,是防守的漏洞。
攻對方的防守漏洞,得分的概率一定很高,這是戰術水平較高的體現。
對方站在哪裡就打到哪裡,一個球連續攻幾十板拿不下,是沒有戰術意識的表現。
其四,靠落點贏球,符合短球的運動壽命小於球員接球的運動時間規律。
短球一般都比較偏,比較低,很難進攻。
對方防守接球,如果離球距離過長,球員的運動時間一定長於球的運動壽命,肯定接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