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一高校原院長被永久停止申報資格,實驗數據豈能買賣?

又一批學術不端案例被公之於衆。4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網站通報了2025年第一批科研不端案件處理結果,內蒙古民族大學醫學院原院長魏成喜等因涉嫌學術不端受到通報批評處分。經查,魏成喜存在買賣實驗數據、編造研究過程、不當署名問題,還以購買生物試劑名義報銷購買數據的費用、制定違規的內部經費管理規定、違規支配使用他人項目資金等。

同時,撤銷魏成喜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追回已撥項目資金,永久取消魏成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和參與申請資格等。魏成喜等人所在的內蒙古民族大學也被通報批評。

“一次不忠,終生不用”。這樣的處理決定,阻斷了涉事人員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連接可能。對於公然買賣實驗數據、冒支冒領經費的造假者來說,也算是求仁得仁,得其所哉。身爲院長,卻帶領學術團隊集體學術造假,對國字號科研項目沒有半點敬畏,被一腳踢出羣,一點兒也不冤。

學術誠信是科學研究的倫理底線,數據和論文則是科研成果的重要支撐。一旦數據非從己出,而是從第三方買來的,如何保證研究的真實性與成果的普適性?而編造研究過程更是意味着對研究成果的予取予求、任意操弄。如此“科研”,實際上已經完全背離了學術,淪爲合夥騙取、花費國家項目資金的奢華遊戲。

不僅如此,這些虛假的科研成果一旦被用於產業轉化、技術研發,乃至政策制定,不是成爲一個笑話就是成爲一場災難。此番魏成喜造假的兩個項目分別是“基於RNA測序和iTRAQ標記定量蛋白組等系統生物學技術探討蒙藥乳腺-I號治療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機制”(批准號81460655)和“蒙藥蘇格木勒-3湯調控內質網應激/縫隙連接蛋白抗癲癇作用及其機制研究”(批准號81660675),從字面看均與醫藥有關,若非被查出買賣數據等造假行爲,這些項目很可能會禍害民衆、敗壞科技。

2022年,科技部等22個部門聯合發佈《科研失信行爲調查處理規則》,增加了買賣實驗研究數據、無實質學術貢獻署名等科研失信行爲,並對從事論文買賣、代寫、代投第三方機構的查處作出規定。今年年初,最高院發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以高質量審判服務保障科技創新的意見》,明確提出嚴厲打擊科研中介買賣數據和論文產業鏈。

買賣實驗數據等行爲,違背了科學研究的真實性和原創性原則,屬於科研失信行爲,是科研工作者恥,是科研誠信之殤。實驗數據不是商品,科學研究不是生意。必須依法從嚴打擊相關行爲,淨化學術生態,爲真正的創新者提供公平、透明的研究環境。

一方面,不斷增加科研項目的公開性、透明度,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很多科研項目或許公衆不熟悉,無從置喙,但學術共同體則完全可以明辨是非。而在懲處上,也不妨加大力度,魏成喜被處“終生禁申”,就體現了除假務盡的決絕態度。

另一方面,鑑於當下買賣數據和論文的行爲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灰黑產業鏈,不妨構建科研機構、高校、司法機關、網絡平臺、行政監管等多方協同的治理機制,實現全鏈條、全覆蓋打擊。隨着造假成本的不斷提高,相信情況會逐步好轉。

無論如何,真實、誠信是學術的生命,任何說辭都不是弄虛作假的理由和藉口。經濟要發展,科技要進步,均離不開創新,而一切創新,均建立在真實、紮實的數據之上。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胡棲安

編輯 文陽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