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加強預期管理,推動經濟持續向好

於長革(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4月17日,國務院以“加強預期管理,協同推進政策實施和預期引導”爲主題進行第十三次專題學習,會議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中央關於穩預期、強信心的決策部署,深化對加強預期管理的認識,結合當前形勢,着力促進社會預期穩定向好,形成應對風險挑戰、共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預期直接關聯着信心,決定居民和經營主體的消費和投資行爲。在當前外需不確定性上升的情況下,把預期管理作爲經濟工作的重要抓手,以更有力的政策舉措增強經營主體發展信心,有利於擴大國內需求,保持經濟穩定增長。

穩定預期,首先要穩定宏觀經濟環境,以良好的形勢預期提振市場信心。經濟增長目標對地方政府施政以及經營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風向標作用比較明顯。設定合理的經濟增長目標,有利於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提振信心。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這一目標既是穩就業、防風險、惠民生的需要,也有經濟增長潛力和有利條件支撐,並與中長期發展目標相銜接,突出迎難而上、奮發有爲的鮮明導向,有利於穩定就業和持續改善民生,有利於市場和社會各方形成長期穩定預期。同時,適應形勢需要,今年新增政府債券規模達到11.86萬億元,比去年增加2.9萬億元,逆週期調節力度進一步加大,向經營主體釋放了決心穩增長的強烈信號,有利於提振市場信心。

第二,加強宏觀政策的預期管理。爲提高宏觀調控的有效性,要切實加強宏觀政策預期管理,給予市場確定的前瞻性指引,引導市場形成一致預期,保障各類宏觀政策的順利推行。建立健全跨部門的政策溝通與協調機制,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協同推進政策實施和預期引導,提高政策之間的協調性和協同性。同時,注重與市場的雙向溝通,通過召開座談會、新聞發佈會等多渠道的溝通,積極聽取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將合理訴求納入政策調整的考量範圍。另外,政策調整時要做好事前溝通和事後解釋,避免政策變動帶來市場情緒的不穩定,並做好新舊政策的銜接,確保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第三,着力改善民營經濟發展預期。民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力量,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多變,民營經濟面臨一些發展中的困難、局部性的問題、暫時性的挑戰。不久前,黨中央釋放了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政策信號,“要堅決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各種障礙,持續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各類經營主體公平開放”“要認真落實各項紓困政策,提高政策精準度,注重綜合施策,對企業一視同仁”……爲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營造更優市場環境,激發更大發展信心,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紮紮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細化實化具體舉措,切實將鼓勵民營經濟政策落到實處,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增強民營企業政策獲得感。

第四,改善收入預期擴大消費需求。只有從根本上解除老百姓的後顧之憂,讓城鄉居民敢於消費、願意消費、有能力消費,纔是充分釋放消費潛力、大力提振消費信心的根本之策。因此,提振消費的政策設計應着眼於建立消費增長的長效機制,促進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改善收入預期。主要抓手是:一方面,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加大各類資金資源統籌支持力度,用足用好穩崗返還、稅費減免、就業補貼等政策,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和穩定就業,統籌好新技術應用和崗位轉換,千方百計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穩定消費預期。另一方面,要着眼長遠,針對民衆關注的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中長期問題,出臺更多改革措施,改善民生的基礎性保障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費意願和消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