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副局長送兩週外賣體驗“辛苦”,可以質疑但更要支持
近日,江蘇蘇州相城經開區開展了“換位跑一次”行動,7名機關幹部全流程沉浸式體驗網約車司機、快遞配送員、外賣配送員等新就業羣體工作,實現從管理者到服務者視角的轉變。其中,相城經開區社會事業局副局長張亥秋體驗的是外賣員一職。
接受採訪時,張亥秋表示自己寫下了4000多字的心得體會,“騎手工作比想象中辛苦,高峰期甚至上廁所都要規劃時間”。對於機關幹部體驗生活的做法,許多網友點贊。
從媒體的報道看,張亥秋4000多字的心得體會沒有什麼空話、套話、官話,字字句句都是最真實的工作體會,其中也不乏很多外賣員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難。親身體驗過一線工作的辛酸和不易,不僅可以爲接下來的管理服務工作提供無法替代的一手經驗,也更容易做到換位思考,在做每一個決定時,或許能更多地考慮到外賣員在日常工作中的實際處境。
事實上,近年來到一線體驗生活的不只張亥秋。早在2021年,北京市人社局勞動關係處副處長王林就體驗了一天做外賣員的感覺,12小時送單隻賺了41塊,他累癱在馬路邊,感嘆“這個錢太不好掙了”;2023年,臨沂大學文學院邢斌老師在文章《2022年冬,我在臨沂城送外賣》中,講述了自己一個月的送外賣經歷。
他們的親身體驗,都得到了公衆的極大關注,但在輿論的高熱度中,也不乏一些爭議或質疑。有人認爲,受限於體驗時間的短暫,他們其實並未接觸到外賣員工作、生活的真正內核;也有人認爲,他們的體驗“形式大於內容”,能提高社會各界對外賣員的關注度,但未必能解決什麼實際問題。
有分歧,有爭論,也很正常,但還是應該看到他們“體驗生活”在當下的必要性。隨着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們身邊確實出現了很多新業態,大多數人如果未從事相關工作,對這些行業的瞭解或許主要停留在網絡、媒體上。
換言之,對於這些新興行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從來就不應該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通過實踐得到的感性認識一直就是對理性規劃的有力補充。因此,不管是機關幹部,還是大學教授,有了解一線勞動者酸甜苦辣的願望,有走出案牘的勇氣,都值得被肯定。與其去質疑、批評他們,倒不如鼓勵更多人蔘與此類活動,爲那些沉默的大多數——外賣員、快遞員“發聲”。
當然,體驗生活也不可能代替實際生活。“接近”外賣員,終究不可能“成爲”外賣員,對一些問題的認識難免會浮於表面,甚至可能存在一些偏差。這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體驗之後,機關幹部更應該做些什麼?
那就是帶着更全面的觀察,迴歸到更客觀的觀點、更理性的規劃上。比如,政府部門、立法機關、平臺共同尋求一個效率、公平的平衡點,既保障一線勞動者的權益,也促進行業的持續發展和繁榮。這也正是公衆的共同期待:通過每一次“換位思考”,不僅讓大家看到外賣員的“辛苦”,也讓他們得到更多的實際幫助。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金宇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