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春節召開返鄉人員座談會,不必強調“成功人士”
近日,不少地方藉助在外人士春節返鄉的機會,舉辦回鄉座談會。而在一些地方的命名中,有的命名爲“在外成功人士座談會”“在外優秀人士座談會”,“成功人士”“優秀人士”等字眼格外吸引眼球。
毋庸諱言,類似座談會邀請的對象,自然會有一定“門檻”。將對方稱作“成功人士”,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受邀對象的一種禮遇。而且這種抓住關鍵人物的座談會,在一些地方效果確實不錯,比如前幾天就有媒體報道,多地借鄉賢資源招商引資,一些地方的簽約項目總投資超百億元,成果立竿見影。
所以,地方希望邀請這些外出打拼者回鄉作貢獻,由此對他們進行一定的褒獎與讚美,用上“成功人士”之類的字眼,這種心態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成功人士”有一種特定的語義,多指事業有成的企業家;“家鄉”也有一種特殊的語境,這是一片充滿溫情、包容一切遊子的故土。當這兩者相嫁接,多少會讓人有一些異樣的觀感——來自家鄉的歡迎和禮遇,似乎只面向那些成功者,或多或少讓人感到一絲功利的色彩。
有這樣一句網絡梗,“每年一到過年,城裡的Lucy、Linda、Vivian、Julia回到各自的家鄉,又變回了翠花、小紅、丫蛋、二妮子”。家鄉是每一個人的原點,有一種讓人褪盡一切的魔力。在家鄉的臂彎裡,每個人都是本真的,也是平等的。家鄉對遊子的照拂,其實也無需冠以過多的修飾,只要是歸來,都應當施以足夠的溫暖。
或許正是鑑於此,在一些地方的類似座談會中,只把名目稱爲“在外人士”“在外人才”“在外企業家”“返鄉創業者”等等。這種更加平實的稱呼,更能拉近距離——在家鄉面前,又何須多言呢?簡簡單單的叫法,才更像一種來自家鄉的呼喚。
某種程度上說,去掉“成功”二字更有溫情,對於地方治理來說也更加全面。春節作爲返鄉時刻,是一次家鄉難得的對外交往時刻。而對於家鄉來說,需要的又何止是成功企業家的直接投資。學者的觀察,務工者的流向,學生未來的人生選擇,“普通人”的所思所想,何嘗不需要家鄉有所瞭解?又何嘗不可以納入家鄉發展佈局的藍圖之中?
事實上,近些年確實也有類似的活動頗受關注。比如一些地方爲大學新生舉辦送行會,邀請學生們齊聚一堂,送上福袋和禮包,祝他們前程似錦;也有地方舉辦返鄉農民工團聚活動,表達家鄉的牽掛。
“在外人士座談會”也好,“大學新生送行會”也罷,背後或許都有現實的目的,或是鼓勵返鄉投資,或是期待人才迴流,這不難理解。但這些至少提示了一點:一個地方的發展,依賴的不會只是某一個羣體,所有人同向而行,才更有可能凝聚起改變家鄉面貌的力道。
春節本就是一個講求團圓的時節,是一個天南海北、各行各業的人齊聚家鄉的時刻。在這時召開的座談會,無論命名還是形式,都不妨更加包容、更加樸實一些,各類離鄉遊子都可以平等輕鬆地參與,這樣或許能更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從這個層面說,更寬厚的家鄉,更平等的姿態,更多元的參與,更真誠的態度,也許才更能涵養出一種桑梓之念,建立一種家鄉與遊子的連結,讓每一個遊子都獲得精神深處的歸宿,也賦予一方水土長遠發展的潛力。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清波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