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三天一出手,寧德時代急眼了?

寧德時代正在“掃貨”鋰電池。

根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個月,寧德時代投密集投資了近10家鋰電池生產商及供應商,同時也在接連成立新能源科技公司。尤其2022年以來,寧德時代的佈局節奏急劇加快,幾乎“三天一出手”。

據投中網不完全統計,僅2020年1月,寧德時代至少投資3家企業,成立全資或合資新能源科技/新能源材料/礦業公司至少6家。此外,1月19日,寧德時代還與B站關聯公司合開了一傢俬募公司,做起了GP。

頻繁出手背後,與寧德時代在鋰電池所面臨的愈加複雜的競爭環境不無關係。一方面,寧德時代被曝出重要客戶削減供貨份額,開展自研並引入新的電池供應商;另一方面,比亞迪、LG新能源等老對手虎視眈眈之外,以中創新航、蜂巢能源爲代表的二線動力電池廠商也在加速提升產能,資本市場也在積極“助攻”。

身處“合圍之勢”,寧德時代正在依靠“買買買”緩解焦慮,試圖加固“王”的護城河。

瘋狂“掃貨”,動作直指鋰電池

對於寧德時代這樣的萬億巨頭而言,做投資這件事本身並不稀奇,怪就怪在“過於頻繁”。

自進入2021年以來,寧德時代的出手速度明顯加快。據投中網不完全統計,2021年1月至今,寧德時代的對外投資高達39起,數量已接近公司過去幾年的投資總和。

除了企業直投,寧德時代還做起了LP,參與投資了多家基金,並以獨資和合資的形式成立了多家子公司。

雖然方式不同,但通過梳理不難發現,寧德時代的頻繁出手目的十分明確——直指鋰電池,在其出手的項目中,有近80%都與鋰電池上下游產業鏈密切相關。

具體來看,在鋰電池產業鏈的上游,寧德時代連續投資了澳大利亞鋰鉭生產商Pilbara、國內有色金屬冶煉公司志存鋰業以及非洲礦業勘探企業AVZ Minerals;並與湖北宜化成立合資公司,推動磷化產業轉型升級;此外還先後成立了三家與礦產資源開採等相關的全資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寧德時代還曾“截胡”贛鋒鋰業,向加拿大鋰礦企業千禧鋰業拋出3.768億加元(約合人民幣19.43億元)的收購邀約,雖然該收購最終以失敗告終,但足以彰顯寧德佈局上游的迫切。

至於產業鏈中游,寧德時代則在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領域投資了曲靖麟鐵,三元正極材料領域投資了振華新材,還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屏南時代從事硅碳負極材料研發;電解液領域,寧德時代在去年11月參與了永太高新的戰略融資。與此同時,寧德時代還投資了孟騰智能、先導智能、金石能源、恆翼能、鼎陽智能等多家核心設備供應商。

投資是掌控產業鏈的重要手段。通過投資上述企業,寧德時代可以獲得更低的原材料採購成本,更穩定的核心生產設備供應。與此同時,寧德時代也在不斷拓寬產業鏈下游的應用場景。

過去一年裡,寧德時代曾先後在新能源汽車製造領域投資了愛馳汽車、極氪汽車、阿維塔科技和哪吒汽車,電池相關領域投資了裕能新能源、哈囉換電、雲快充,以及自動駕駛企業嬴徹科技,車規級芯片企業芯馳科技、地平線等。

除此之外,寧德時代還和下游整車企業進行資本綁定,合資成立電池製造公司。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寧德時代已經與北汽新能源、上汽集團等10餘家車企合資成立了15家電池製造公司。

不止於此,自去年以來,寧德時代還以LP的身份密集投資了多隻基金,主投方向也紛紛指向鋰電池產業鏈的上下游。

瘋狂掃貨的動作背後,寧德時代的焦慮展露無遺。

“寧王”的內憂外患

寧德時代的焦慮,來自身處“合圍之勢”的掣肘。

業內有句老話,“一塊電池半個車”,動力電池對新能源汽車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其產能直接影響了電動汽車的交付。寧德時代作爲產業鏈中最具話語權的一環,在國內市場佔有近50%的份額。但對於下游車企來說,沒有人願意變成一個只會“造殼子的公司”,於是主機廠們爲了擺脫對寧德時代的依賴,掌控產業鏈的話語權,正在將“去寧化”提上日程。

據36氪此前報道,寧德時代主要客戶之一的小鵬汽車已決定削減寧德時代的供貨份額,引入新的電池供應商中創新航;而在與小鵬汽車合作之前,中創新航已經取代寧德時代,成爲廣汽新能源的第一供應商,此外,寶馬也引入了億緯鋰能作爲其電池供應商。

除了尋找“二供”,部分車企也開啓了自研電池之路。

早在2020年,特斯拉CEO馬斯克就曾稱,其弗裡蒙特的“試驗工廠”已開始生產全新的4680電池,2021年底該電池的年產量計劃達到10GWh。2021年3月,吉利控股集團旗下吉利科技與贛州市簽署動力電池投資合作協議,在贛州建設年產42Gwh動力電池項目,總投資達300億元。隨後3月15日,大衆汽車集團也首次向外宣佈了未來十年電池版圖,根據規劃,到2030年其將在歐洲建6家電池工廠,總產能達240GWh。

內有下游車企尋找“Plan B”,外有電池廠商奮起直追。

長期佔據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第二名的LG新能源於1月27日上市,上市首日市值一度達到可怕的7500億元,總募資規模達到了680億元。根據招股書,LG新能源除了部分資金投入研發新品、建立智能工廠,其餘將都將用於擴產。按照產能規劃來看,2025年LG能源的產能將提升至430GWh。

國內就更“卷”了。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曾在2021年初指出,2021年將是我國電動車快速發展的元年,行業格局加速調整,百年變革從“春秋時期”,開始進入“戰國時代”。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寧德時代重點押注的三元鋰電池都佔據着絕對優勢,但進入2021年後,比亞迪所堅持的磷酸鐵鋰電池迎來爆發式增長。

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日前發佈的數據來看,2021年1-12 月,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累計 154.5GWh, 同比累計增長 142.8%。其中三元電池裝車量累計 74.3GWh, 佔總裝車量 48.1%,同比累計增長 91.3%;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累計 79.8GWh, 佔總裝車量 51.7%,同比累計增長 227.4%。

除了比亞迪,國內二線電池廠商也在冒尖。前有“寧王”三年股價翻20倍,新一批電池廠商也在一二級市場獲得前所未有的追捧——資本開始密集爲其他電池公司提供鉅額資金彈藥。

國內第三大電池供應商中創新航曾在2021年9月完成120億元股權融資,並被傳出將在港交所IPO的計劃,估值約5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寧德時代此前上市時的估值尚不足500億元。

而已在A股上市的億緯鋰能和國軒高科也在過去一年實現股價大幅增長,前者市值已超過1800億元。長城汽車旗下的蜂巢能源自2021年以來也獲得了三輪融資,累計融資超200億元,計劃將在科創板上市。

有了資本的巨大加持,這些企業正在急速擴張。根據統計數據顯示,自2021年以來,中創新航、國軒高科、億緯鋰能、蜂巢能源等動力電池企業宣佈電池擴建項目超20次,合計投入資金超過了2000億元,預計新建產能700GWh,約爲去年總裝車量的7倍。

未雨綢繆,開闢第二戰場

雖然羣雄環伺,但短期來看,寧德時代的領先地位仍無法被撼動。

根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日前發佈的數據來看,2021年全年,動力電池裝車量前10名分別是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國軒高科,LG 新能源,蜂巢能源,塔菲爾新能源,億緯鋰能,孚能科技,欣旺達,其中寧德時代佔比高達52.1%,仍佔據國內動力電池領域的半壁江山。

未雨綢繆,“寧王“也在更高一層維度尋找新的增長——切入換電領域,正是寧德時代開闢的“第二戰場”。

1月18日,寧德時代全資子公司時代電服宣佈推出換電服務品牌EVOGO以及組合換電整體解決方案。據瞭解,該組合換電整體解決方案由“換電塊、快換站、APP”三大產品共同構成。

當下,新能源汽車的能源補給模式主要分爲充電與換電兩種。與充電樁的大量普及不同,目前國內的換電行業尚是一片藍海。根據頭豹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換電市場規模僅爲382億元,但到2030年,換電市場規模將達到10356億元,十年增長27倍。

與此同時,國家政策也在頻頻利好換電行業。2020年5月,換電站作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隨後換電模式迎來全新的發展局面,2021年政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換電站,支持“車電分離”模式;10月,工信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啓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在北京、南京、武漢等11個城市啓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

作爲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進軍換電市場擁有天然優勢,也將幫助寧德時代實現從ToB業務向ToC端的切入。根據寧德時代2021年半年報數據,目前,在公司的收入構成中,ToB端的動力電池業務佔比最高,約爲80%。但更重要的是,換電業務可以進一步提高電池銷量,通過統一標準掌握更強的電動車產業鏈的話語權。

時代電服總經理陳偉峰也曾直言:“鋰電行業即將跨入TWh時代。如今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進入了爆發式增長的新階段,動力電池的需求激增,原材料資源大幅漲價,相比之下規模經濟和技術進步帶來的降本只是杯水車薪,成本曲線正在掉頭向上。”

但現實的是,目前爲止,換電領域還沒有成功案例,沒有企業在這一領域實現商業模式打通,信奉“賭性更堅強”的寧王這次恐怕也要“賭”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