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基金規模成長 稱冠

臺股平衡型基金7月規模增加排行 圖/經濟日報提供

關稅利空淡化,資金重返投資市場,同步帶動境內基金規模再締新猷,其中臺股平衡型基金上個月規模增幅達7.5%,居各類主動操作基金類型之冠,也凸顯行情來到波段新高,投資人居高思危,轉進平衡型基金兼顧收益及波動風險。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最新統計至7月底,整體境內基金規模受惠7月行情大漲,首度突破10兆元大關,月增幅2.2%,臺股平衡型增幅達7.5%,高於臺股股票型的4.9%,也優於臺股ETF(不含槓反)的1.7%。

理柏資訊統計至13日,臺股一般股票平衡型基金近一個月漲幅約一成,近三個月更達22%,表現皆優於同期間的臺股加權指數。在績效推升下,帶動復華、摩根、瀚亞、野村等旗下基金7月規模增長表現相對突出,成爲增幅居前的主力功臣。此外,上述基金標的持股比例多有六成以上,以應對市場多頭趨勢。

展望後市,復華傳家二號基金經理人郭家宏表示,近期股市漲多後,隨川普新關稅稅率上路、以及美國就業市場轉弱疑慮,擔憂經濟衰退風險可能再上升,增添股市波動的可能性,不過有鑑於企業獲利維持成長趨勢,以及美國聯準會9月降息機率明顯上升,有利支撐股市表現,因此仍採中性偏多操作。

復華傳家經理人趙建彰指出,預期AI供應鏈將帶領檯股持續成長,加以美國三大CSP持續大力投資AI,增添臺股半導體及相關電子族羣動能,配置將以相關供應鏈爲主,搭配金融、機電等非電產業及債券部位,掌握類股輪動並控制下檔風險。

保德信分析,由於AI題材持續成長的挹注,科技產業強勁成長趨勢鮮明,特別是全球雲端資本支出方興未艾,臺灣電子資通需求強勁,盈餘表現仍佳,持續獲得內外資青睞,即使臺股今年整體獲利預估遭下修,科技股逆勢領漲創高;根據高盛統計,2025年臺股企業獲利預估下修7%,但對科技股獲利修正幅度明顯小於傳產類股。至於美國關稅對臺灣產業影響,在臺股投資上,建議聚焦技術與產品具競爭力的產業與個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