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F1》票房大賣

圖╱美聯社

新聞提要■蘋果推出以賽車爲主題的原創電影《F1》上映後大賣,不僅是該科技巨頭有史來最賣座電影,也讓它成功擴大串流影音版圖。

精句選粹■The launch of F1:The Movie will help Apple achieve its broader mission to make Apple TV+ the top streaming service alongside Netflix, Prime Video, and Disney+.

蘋果砸重金找來布萊德‧彼特(Brad Pitt)主演的賽車電影《F1》上映迄今累計票房超過3億美元,寫下Apple TV+成立以來最佳票房紀錄。這不僅是一場電影的成功,更是科技巨頭搶攻串流版圖的戰略行動。

《F1》讓蘋果雙贏

《巴隆週刊》指出,無論票房表現如何,《F1》都讓蘋果雙贏。這部電影並非單純爲了影院觀衆而生,其真正任務是擔任Apple TV+的推廣引擎,在影院與平臺間精準串聯,拉昇品牌熱度與訂閱價值。

Comscore分析師Paul Dergarabedian則表示:「蘋果主要聚焦在小螢幕,但《F1》有望成爲其切入電影製作與影院市場的關鍵契機,甚至可能躍升爲該領域的領導者。」

近年來,蘋果透過原創影集與電影,如《泰德拉索》、《開膛手》,逐步強化內容厚度,並將「高品質娛樂」與Apple品牌深度綁定。《F1》則是蘋果首次大規模進軍全球戲院的案例,透過與華納兄弟合作,上映於IMAX與主要院線,拉高聲量與品牌能見度,之後再回流至Apple TV+上架,延伸話題熱度與長尾價值。

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表示,蘋果希望扮演連結科技與藝術橋樑的角色,「我們希望Apple TV+成爲創作者說故事的最佳平臺」,當然也希望這能成爲一門好生意,就這麼簡單。

這與Netflix的策略形成鮮明對比。

Netflix長期抗拒傳統戲院模式,明確表示院線上映是「過時的商業邏輯」。即便市場研究一再指出,先上院線有助後續串流表現,Netflix內部也承認此舉可能讓公司「少賺一筆」,但聯合執行長Ted Sarandos強調:「我們做電影,是爲了服務訂閱用戶,而不是電影院觀衆。」

Netflix頂多讓少數電影如《愛爾蘭人》、《羅馬》短暫上映一週,只爲符合法規、爭取奧斯卡資格。其主力策略始終是平臺優先、用戶即刻觀看,避開院線檔期與高昂宣傳支出,並用收視數據衡量一切表現。對Netflix而言,流量與訂閱纔是核心KPI,票房成績反而成了次要參考。

過去,能讓電影在大銀幕上映,是好萊塢導演的最高榮耀。但近十年來,串流平臺以高額預算與創作自由,正迅速顛覆這套邏輯。Netflix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變革者。

Netflix以創作者優先

Martin Scorsese的《愛爾蘭人》,奉俊昊的《玉子》,Spike Lee《誓血五人組》等知名導演,都曾放棄在電影院發行,選擇與Netflix合作。他們並非不愛電影院,而是因爲Netflix提供了另一種誘人的交易條件。

以《愛爾蘭人》爲例,因片長過長與後製成本過高,傳統片商紛紛婉拒,Netflix最終出資超過1.6億美元完成製作,幫助史柯西斯實現多年構想。雖然該片未在戲院大規模上映,但在Netflix獲得亮眼觀看數據與10項奧斯卡提名。

Netflix吸引創作者的關鍵不僅是錢,更在於:「你想拍什麼,我都能幫你實現。」傳統片商對於冷門主題、龐大預算與非主流風格總是謹慎保守,Netflix則提供了機會。

Comscore分析師Paul Dergarabedian指出:「Netflix提供的是創作與資金的雙重自由,這讓導演幾乎無法抗拒。」

此外,Netflix對於創作人的保護也更具系統性。從珊達萊梅斯(《實習醫生》製作人)到《瘋女日記》泰勒派瑞、《異星戰境》珍妮佛羅培茲,Netflix與他們簽訂優先購買權合約,讓創作者能專注於開發作品,而不必疲於四處推銷劇本。

雖然Netflix的這種做法無法轉化爲票房佳績,但它成功打造一個「創作者願景優先」的樂園。而對導演來說,讓電影被看到、被實現,可能比登上大銀幕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