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造林滿20年 農業部推動輔導計劃 提升生態系價值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2002年推動「平地造林計劃」,輔導農民及農企業轉作造林,迄今已營造1萬3492公頃平地森林,創造多元環境與社會價值,林業保育署今(1)日舉辦記者會表示,在行政院的支持下將啓動爲期10年的「平地造林20年期滿輔導計劃」。(圖/林保署)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2002年推動「平地造林計劃」,輔導農民及農企業轉作造林,迄今已營造1萬3492公頃平地森林,創造多元環境與社會價值,林業保育署今(1)日舉辦記者會表示,在行政院的支持下將啓動爲期10年的「平地造林20年期滿輔導計劃」,針對已成林的平地造林推動更進一步的分流輔導措施,提升平地造林的生態系服務價值。

會中也邀請參與平地造林的詩人吳晟與泰和興業董事長辜懷羣共同出席,宣示在氣候變遷挑戰與永續發展目標下,將爲臺灣建構更完整的農地綠色生態網絡。

林保署指出,平地造林計劃已爲臺灣創造初步的生物多樣性、生態廊道、景觀綠帶、微氣候調節等多重效益,例如花蓮大農大富、嘉義鰲鼓溼地及屏東林後四林等3處平地森林園區。

林保署表示,惟原本平地造林計劃目標樹種較爲單一,且造林目的不明確,僅注重造林成活率,未要求修枝、疏伐等重要的中後期撫育措施,致有造林木後期生長形質不佳情形,景觀較爲單一,甚至造林完成之後未來將何去何從的質疑,均是後續需要精進輔導之處。

林保署長林華慶強調,平地造林已成爲全球農業政策的共同趨勢,同時也是國際間積極推動農村景觀政策之一,不僅能增加平原地區的綠地面積,更爲糧食安全及農地保存提供良好支持,且平地造林已爲平地農業區的綠色生態網絡奠定良好基礎,後續將進一步分流輔導,「具木材生產價值」區位者將強化自然碳匯功能,增益淨零排放目標,更有助於提高國產材自給率。

林保署表示,參與平地造林的農地在20年屆期後,將依2020年農業部評估團隊的盤點資料爲基礎,按「具生物棲地及景觀價值」及「具木材生產價值」區位,藉由適性分流輔導措施,引導參與之農民及企業,強化平地森林在生態棲地、自然碳匯及木材生產上的永續價值。

如屬「具生物棲地及景觀價值」區位者,政府將在未來10年提供私有農地造林人每年每公頃環境維護獎勵金10萬元,辦理撫育管理、增植樹種、營造復層林及日常維護工作,另屬「具木材生產價值」者,則在未來10年分年進行造林木撫育,政府提供私有農地造林人每年每公頃8萬元環境維護獎勵金,並將引進專業工作隊協助造林人加強棲地優化或營林撫育等作業,未列入上述二區位者,可回覆農業使用,或繼續參與本次平地造林20年期滿輔導計劃。

至於臺糖公司的平地造林地,考量該公司政府官股佔絕大多數,應分擔環境與碳匯的公益責任,因此其平地造林經評估具有生物棲地及景觀價值之區位,未來10年將給予環境維護獎勵金每年每公頃1萬元,另也會視狀況委託專業團隊協助棲地優化營造;至其具農林生產價值區位者,則尊重該公司意願,可轉型有機友善農業生產或由林業保育署協助朝混農林業等多目標經營。

長期研究平地造林的中興大學森林學系教授顏添明強調,維護具棲地景觀價值平地森林的重要性,也是應對氣候變遷的有效策略。

林保署補充,爲順利推動「平地造林20年期滿輔導計劃」,即將在各地分區辦理政策說明會、輔導工作坊、職能培訓,協助造林人瞭解作業規範與輔導機制,培力專業工作隊之生態與林業技術,強化權益關係人的實務知能,爲優化平地造林實現環境與經濟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