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影響健康不是小病!醫曝成因種類 預防治療各有不同方法

▲李帶琪醫師指出,貧血的成因多樣,瞭解種類、預防方式及治療方法,有助維持健康、避免病情惡化。(圖/玉里醫院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貧血是一種常見的健康問題,可能影響日常生活與身體機能,導致疲勞、頭暈、臉色蒼白、心悸等症狀。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家庭醫學科李帶琪醫師提醒,貧血的成因多樣,最常見的是缺鐵性貧血,但其他類型如巨球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也不可忽視。瞭解種類、預防方式及治療方法,有助維持健康、避免病情惡化。

常見貧血種類與預防方式:1.缺鐵性貧血:最常見,主因包括鐵質攝取不足、吸收不良或慢性失血(如女性月經過多、胃潰瘍)。預防方法:多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如牛肉、豬肝、紫菜、紅莧菜、黑芝麻等,並搭配含維生素C的水果促進吸收。2.巨球性貧血:因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所致,常見於素食者或有消化系統疾病者。預防方法:補充動物肝臟、蛋黃、奶製品等B12食物,及深綠色蔬菜、豆類、堅果等富含葉酸的食物。3.再生不良性貧血:骨髓無法正常製造血球,可能與藥物、化學物質或自體免疫疾病有關。預防方法:避免接觸有害物質,慎用藥物,定期健康檢查。4.溶血性貧血:紅血球破壞過快,可能與遺傳、自體免疫反應或感染(如瘧疾)有關。• 預防方法:保持健康生活習慣,避免引起溶血的藥物與感染。

5.出血性貧血:因急性(如外傷、手術)或慢性出血(如月經過多、胃腸道病變)導致紅血球流失。• 預防方法:留意身體異常出血情況,定期檢查腸胃道健康。

▲李帶琪醫師說明貧血成因及種類,預防及治療方法各不相同。

治療方式:1.補充鐵劑:治療缺鐵性貧血,避免與茶、咖啡同服,以免影響吸收。2.補充維生素B12或葉酸:適用於巨球性貧血,可經由口服或注射補充。3.改善飲食:攝取均衡營養,避免挑食。4.治療原發疾病:若因慢性病、腎功能不全或出血引起,須針對病因治療。5.輸血或骨髓移植:針對嚴重貧血或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使用。

▲李帶琪醫師提醒,貧血並非小病,若有長期疲勞、心悸等症狀,及早就醫檢查。

日常預防除均衡飲食外,也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如規律運動、充足睡眠、減少壓力、避免過量咖啡因與飲酒。女性在月經期間、孕婦在懷孕期間更應重視營養補充,適當攝取鐵質與葉酸,確保自身與胎兒健康。

李帶琪醫師提醒,貧血並非小病,長期忽視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心血管負擔增加,影響生活品質。透過正確飲食與適當治療,能有效預防與改善貧血。若有長期疲勞、心悸等症狀,建議及早就醫檢查,找出根本原因,對症治療,才能重拾健康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