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放屁就以為是大腸癌? 臺大醫曝年輕型大腸癌典型症狀

臺大醫院企劃部主任邱瀚模說,年輕型大腸癌病人,病竈處通常距離肛門較近,症狀表現以排便習慣改變爲主。記者林琮恩/攝影

臺灣大腸癌發生率排名世界前段班,今年起大腸癌公費篩檢年齡,從50歲下修至45歲。臺大醫院企劃管理部主任邱瀚模說,受西化飲食、懶散生活習慣等影響,愈年輕年齡層,大腸癌發生率愈高,年輕大腸癌患者因病識感較低,通常拖很久纔會確診,且主要症狀與晚期大腸癌貧血等不同,年輕病人症狀表現多爲「排便習慣異常」。

臺灣各年齡層大腸癌發生趨勢均呈現上升,邱瀚模說,1996年健保開辦,大腸癌發生率未隨之下降,2004年全國性公費篩檢計劃推行,找出更多罹癌民衆,發生率持續上升,且分析不同年齡層病人,發現45歲至49歲族羣,大腸癌癌前病變「進行性腺瘤」盛行率已逼近50至54歲,具顯著世代效應,這與飲食西化、蔬菜攝取不足、愛喝含糖飲料等生活習慣相關。

邱瀚模表示,他高中時,全臺第1家麥當勞在臺北市民生東路成立,象徵飲食生活開始西化,許多速食、西式飲食等,進入民衆生活,影響我國飲食文化,大腸癌發生率不斷上升,45至49歲爲國家重要勞動力,減少大腸癌罹病風險,對國家影響很大。不過,年輕族羣也不必過於緊張,隨名人罹癌效應,臨牀上會出現許多年輕民衆,因放屁變多、拉肚子就醫篩檢,這會對醫療量能造成挑戰。

邱瀚模說,年輕型大腸癌病人症狀雖與年長者類似,但通常年輕大腸癌病人診斷時間較晚,原因是病人不認爲自己會得大腸癌,而大腸癌典型症狀爲出血、貧血,但年輕型大腸癌病人,病竈處通常距離肛門較近,症狀表現以排便習慣改變爲主。

衛福部國健署下修篩檢年齡層,45歲民衆可接受公費糞便潛血篩檢,40至44歲有大腸癌家族史者也可受檢,署長吳昭軍表示,新制今年1月1日上路,截至6月底,新年齡層篩檢人數共28萬人,足見民衆重視篩檢政策及自身健康,今年度大腸癌篩檢總量,不分年齡層預計達到230至240萬人次,恐衝擊大腸鏡檢量能,國健署將透過試辦計劃,增加鏡檢效率。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大腸癌糞便潛血篩檢,可分析受檢者糞便潛血濃度,濃度愈高者,應加強篩檢,濃度較低者,則可延緩篩檢時間。邱瀚模則說,目前公費篩檢只會告訴民衆糞便潛血爲陰性或陽性,未來將針對糞便潛血檢查血紅素濃度,制定出相關規則,讓民衆知道濃度多少應配合何種醫療處置,避免民衆得知數據後過於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