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致無法工作!專家揭「GDP損失」超乎想像

臺灣年輕病友協會秘書長劉桓睿指出,全世界許多團體都越來越關注年輕人疾病,尤其是偏頭痛議題,已經造成青壯年健康負擔(鄭鬱蓁攝)

偏頭痛痛起來要人命,不僅無法思考影響情緒,甚至無法工作,高達200萬名國人,都有偏頭痛疾病。學者進一步指出,偏頭痛已經逐漸成爲臺灣青壯年族羣的主要健康負荷,因頭痛無法工作者,對國家生產力損失佔GDP2%,已經超越日、韓,建議列爲優先公共議題。

臺灣年輕病友協會今天舉辦2025年青年健康論壇,關心國內青年健康議題。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致詞表示,臺灣15~64歲的工作人口,在2015年有1737萬人已到達高峰,到了2022年下降到1600萬人且逐年下降,少子化帶來工作人口下降的隱憂,當人口紅利不在時,尤其要珍惜國家中堅的青壯年。

成功大學藥學系教授歐凰姿(鄭鬱蓁攝)

年輕病友協會秘書長劉桓睿指出,全世界許多團體都越來越關注年輕人疾病,有很多討論,臺灣多聚焦在臨牀效益、健保財務,但醫療政策討論不應只有醫療本身,還要關注勞動力流失損失,尤其近年來年輕中風、偏頭痛造成的勞動力流失,已經是整個社會的議題,應該納入社會成本考量,社福支出等潛在成本。

成功大學藥學系教授歐凰姿就指出,民衆多認爲頭痛是很普通的症狀,因爲頭痛而必須請假未免也太小題大作,且覺得頭痛很常見,痛了再吃止痛藥就好,不用預防,卻忽略了,事實上偏頭痛也會帶來疾病經濟負擔,以及損失的工作生產力。

歐凰姿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庫顯示,國人15~49歲族羣就醫最大原因前三項分別爲背痛6.43%、頭痛4.93%、自傷4.87%。可見頭痛在年輕族羣帶來的健康影響,臺灣約200萬名頭痛人口中,其中七成都是18~50歲的青壯年族羣。

歐凰姿指出,德國知名研究機構WifOR比較4個亞洲國家因偏頭痛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生產力損失,也就是說,因爲頭痛到無法工作、就醫門診、用藥費用,請假損失的薪水等,發現臺灣偏頭痛帶來的經濟損失,約佔GDP1.7%,社會經濟負擔僅次於中國大陸的1.8%,卻超越南韓1.2%,以及日本的1%。

歐凰姿進一步表示,除了有型的影響,即使是無酬工作,如育兒、家務等,由於偏頭痛好發在女性,偏頭痛造成女性無籌工作損失,是男性的十倍。

根據評估,如果能夠早一步預防,六個月內可以減少的醫療花費。包括門診次數可以下降31%,急診次數可以下降66%,住院次數減少69%,整體醫療費用減少54%。

歐凰姿表示,由於偏頭痛不是會持續發生,但是說來就來,如果每週痛超過1次,就應該看神經內科、每週吃止痛藥超過2次代表惡化。要預防發生,可以靠運動、舒壓活動等。

但若每個月發作超過4次,也影響生活品質,急性治療藥物效果不佳,或使用過量,特殊形式偏頭痛發作或是有令人不適的預兆期,就建議可以預防性用藥,現在已有新型偏頭痛預防藥物,包括CGRP類藥物和A型肉毒桿菌素等。

臺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湯頌君則指出,中風近年有明顯年輕化趨勢,但多數民衆對症狀辨識不足,加上部分院所因人力與制度限制,無法於黃金時間內完成取栓手術等關鍵處置。他建議應擴大溶栓藥物使用與追蹤機制,強化區域型醫院的急性期處置能力,並於職場端落實高血壓、代謝症候羣等危險因子的篩檢與健康促進。透過臨牀、社區與職場三方並進,將有助於降低中風帶來的長期失能與家庭經濟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