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汙名化中國人...蘇進強:民進黨有三欠缺 缺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總會前秘書長蘇進強今在直播節目「志聖鮮思」上,表示民進黨有三個欠缺,欠缺文化底蘊、欠缺文化自信、欠缺制度自信,70、80年代大家都認爲自己是中國人,民進黨卻將「中國人」污名化,只會把兩岸交流都視爲「統戰」,又無法阻擋兩岸經貿的相互依存趨勢,拿弱勢的陸配開刀,對依附在民進黨內部的共諜束手無策。圖/前立委陳學聖提供

中華文化總會前秘書長蘇進強今在直播節目「志聖鮮思」上,表示民進黨有三個欠缺,欠缺文化底蘊、欠缺文化自信、欠缺制度自信,70、80年代大家都認爲自己是中國人,民進黨卻將「中國人」污名化,只會把兩岸交流都視爲「統戰」,又無法阻擋兩岸經貿的相互依存趨勢,拿弱勢的陸配開刀,對依附在民進黨內部的共諜束手無策。

蘇進強今日表示,中華文化在臺澎金馬巳內化成爲臺灣人民、臺灣社會的生活與文明的元素,大陸朋友都認爲臺灣就是中華文化的典範,擁有文化的詮釋權與主導地位,但民進黨棄如敝屣,這就是最大戰略錯誤,726、823的大罷免結果已證明「去中化」不再受老百姓認同。

蘇進強說,過去他曾任職陳水扁時期的國安會及文總,當時兼任文總會長的陳水扁沒有要去中化,對兩岸文化交流也樂觀其成,當時文總結構有本土、外省,柏楊就是諮議委員會主委;辜振甫的妻妹作家華嚴也是副會長;鍾肇政、葉石濤都是副會長,種種都代表陳水扁當時對中華文化有充份的自信。

蘇進強表示,過去兩岸交流中,對岸無論高、中、低層都有共識,即中華文化的頂尖堡壘就在臺灣,臺灣無疑在中華文化詮釋權是華人社會的典範。即使後來李登輝提倡「文化新中原」,都沒有要去中化,而是要使臺灣成爲中華文化的重心,進而與本土文化的平衡相輔相成。李登輝任文總會長時,任命他爲「活水」雙週報第一任總編輯,活水一詞就在朱熹的詩詞中,無所謂臺獨的問題。

蘇進強說,民進黨有三個欠缺,欠缺文化底蘊、欠缺文化自信、欠缺制度自信。他認同柏楊所言「歷史可以原諒,但是不能忘記」,過去70、80年代大家都認爲自己是中國人,民進黨卻將「中國人」污名化,非常不可取。

蘇進強指出,臺聯成立後,中晚期雖被歸類臺獨,但初期沒有臺獨的思維,只是強調臺灣主體,中晚期後因主事者與獨派靠攏,後來纔會被認爲是臺獨。當初臺聯本來只是要成立政團,但因工時案逐漸成爲政黨,甚至剛開始臺聯成立時潛在的黨主席人選不是黃主文,而是蕭萬長。

清大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批評,民進黨執政現在連民主基礎都欠缺,綠營上臺後很多法治原則都被打破,如維持法律安定性的不溯及既往原則、信賴保護原則,甚至無罪推定等。

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說,過去有一歷史懸案,稱2000年李登輝在敗選後,有想過要把藍營外省人推向新黨,進而讓國民黨本土化。如果這件事有成就不需要臺聯,因爲臺聯只是圓李登輝想要把國民黨本土化的夢,這樣就變成民進黨跟臺灣國民黨爭政權,外省人在新黨成少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