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綠「3個欠缺」強推去中國化 蘇進強:執政最大戰略錯誤
前國民黨立委陳學聖與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今(30)天在網路直播節目《志聖鮮思》,邀請中華文化總會前秘書長蘇進強,討論時事議題。(《志聖鮮思》提供/王千豪臺北傳真)
前國民黨立委陳學聖與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今(30)天在網路直播節目《志聖鮮思》,邀請中華文化總會前秘書長蘇進強,討論時事議題。蘇進強批評,民進黨欠缺文化底蘊,導致有文宣卻欠缺文化自信,更對自由民主欠缺制度自信,把兩岸交流都視爲「統戰」,又無法阻擋兩岸經貿的相互依存趨勢,只會拿弱勢的陸配開刀,對依附在民進黨內部的共諜,反而束手無策。
近年很少在媒體公開評論時局的蘇進強說,中華文化在臺澎金馬巳經內化成爲臺灣人民、臺灣社會的生活與文明的元素,連大陸的朋友都認爲臺灣就是中華文化的典範,照理說,我們擁有文化的詮釋權與主導地位,執政的民進黨卻棄之如敝屐,這就是最大戰略錯誤,而726、823的大罷免結果,已經證明去中化不再受老百性認同。
蘇進強表示,過去兩岸交流中,對岸無論高、中、低層都有一共識,即中華文化的頂尖堡壘就在臺灣,臺灣無疑在中華文化詮釋權是華人社會的典範。即使後來李登輝提倡「文化新中原」,都沒有要去中國化,而是要使臺灣成爲中華文化的重心,進而與本土文化的平衡相輔相成。蘇進強說,李登輝任文總會長時,任命他爲《活水》雙週報第一任總編輯,活水一詞就在朱熹的詩詞中,那哪有什麼臺獨不臺獨的問題?
蘇進強說,民進黨有三個欠缺:欠缺文化底蘊、欠缺文化自信、欠缺制度自信。他認同柏楊所言「歷史可以原諒,但是不能忘記」,過去70、80年代大家都認爲自己是中國人,現在卻被民進黨將「中國人」污名化,非常不可取。
何志勇感嘆,過去光華雜誌曾專訪蘇進強,表示兩岸問題解套不在統獨二分,而在中國人文化問題,當時蘇進強已是臺聯秘書長。然而現在講中國人已經感覺像逆流,20年過去變化很大。
何志勇批評,民進黨執政現在連民主基礎都欠缺,綠營上臺後很多法治原則都被打破,如維持法律安定性的不溯及既往原則、信賴保護原則,甚至無罪推定等。如民進黨追殺黨產追溯到1945年。一般老百姓報稅,所得稅資料維持5年就好,結果現在卻跟人家要80年前的資料,一旦交不出來就是違法,哪有這種事?西方民主政治的源頭在於社會契約論,要有第三方監管人執行契約,現在民進黨政府連這個角色都做不了,沒有法治,就不會有民主可言。
陳學聖提到,過去有一歷史懸案,稱2000年李登輝在敗選後,有想過要把藍營外省人推出去向新黨,進而讓國民黨本土化。如果這件事有成就不需要臺聯,因爲臺聯只是圓李登輝想要把國民黨本土化的夢,這樣就變成民進黨跟臺灣國民黨爭政權,外省人在新黨成少數。
蘇進強則說,臺聯成立後,中晚期雖被歸類臺獨,但初期並沒有臺獨的思維,因爲從來所有立案申請都是他自己做的,包括黨綱研討自己也有參與,當中毫無提到臺獨一詞,只是強調臺灣主體,中晚期後因主事者與獨派靠攏,後來纔會被認爲是臺獨。
蘇進強也進一步解釋,當初臺聯本來只是要成立政團,但因工時案逐漸成爲政黨,甚至剛開始臺聯成立時潛在的黨主席人選不是黃主文,而是蕭萬長。
陳學聖最後表示,蘇進強過去成長在外省人多的軍中,但投身強調本土認同的鄉土文學;後來做臺聯主席,幫過前總統陳水扁,也幫過前民衆黨主席柯文哲,蘇的選擇都比較本土,外界因此認爲他在認同上有所妥協。然而這纔是社會進步的偉大的力量,執政者應心胸要大、包容社會各族羣與聲音,值得現在的民進黨政府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