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啓明:擴廚餘生質能或快速堆肥等量能 仍需1、2年

環境部長彭啓明今天表示,若未來禁用廚餘養豬,預估每天將會有約500噸的去化量能差額;目前環境部正與各縣市盤點、協商用地取得,中長期朝生質能或快速堆肥等方向發展,但評估仍需1、2年時間。

臺中梧棲一處養豬場斃死豬於10月21日驗出非洲豬瘟陽性,10月25日經病毒分析確診爲臺灣首例,經過疫調,以未落實蒸煮廚餘導致染疫可能性最高,也掀起各縣市未來是否會再用廚餘養豬的討論。

根據環境部資料,統計113年全國廚餘年總產生量約77.2萬公噸(每天約2115公噸),其中家戶廚餘50.5萬公噸(1384公噸/日)、事業廚餘26.7萬公噸(731公噸/日)。

立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邀請環境部部長、經濟部、內政部、農業部、交通部就「非法棄置到城市採礦:檢討環境部環境管理署執法痛點與城市採礦推動策略」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

彭啓明會前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若未來無法使用廚餘養豬,依目前量能估算,各縣市合計計算,每天的廚餘處理量能大約有500噸差額,主要來自於餐廳、團膳或事業單位產生的廚餘。

彭啓明指出,這類廚餘最大問題在於它沒有辦法進入到原來系統中,家戶產生的廚餘則問題較小,目前各縣市量能是足夠的。

彭啓明進一步說明,各縣市廚餘處理狀況不一,壓力也有所不同,六都的壓力會比較大,需要個別解決,如臺中原本處理垃圾就比較困難,若再加上廚餘,會使壓力更大;另外,像是屏東每天自產約40噸廚餘,若自行處理尚可應付,但南部有許多縣市廚餘是送往屏東處理,這些縣市可能就會面臨困境。

彭啓明說,目前仍有8個縣市在一定條件下,維持可用廚餘養豬,環境部正積極發展中長期廚餘處理方案,包括髮展黑水虻、生質能或快速堆肥等,但評估至少需要大約1到2年時間;目前各縣市正在盤點量能,環境部也與各縣市協商用地取得及推動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