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漁民樂翻天!一網撈起1200尾土魠 入袋300萬

澎湖望安鄉將軍籍漁船再勝興號一舉捕獲1200多尾土魠,19日清晨在馬公第三漁市場以300餘萬元批發價賣出。(高明強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討海人看天吃飯!澎湖有一漁船18日晚一舉捕獲1200多尾土魠,雖然年後價格已不如年前,但19日清晨在馬公第三漁港卸貨拍賣的批發價還是有300餘萬元,讓陳姓船長眉開眼笑。

捕獲這1200多尾土魠的漁船是望安鄉將軍籍再勝興號,此次魚體體型也以5-6公斤居多。雖然年後土魠因抱卵油脂下降,價格與需求都不如年前,且個體偏小,但畢竟還是名列澎湖三金之「白金」,雖無年前那種高檔價格,但300餘萬元入袋,也算是發了一筆小財。

澎湖望安鄉將軍籍漁船再勝興號18日晚一舉捕獲1200多尾土魠,19日清晨在馬公第三漁漁港卸貨。(高明強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每年11月開始到3、4月期間,土魠魚沿着洋流抵達澎湖海域覓食,是澎湖漁民冬季最主要的漁獲之一。尤其冬至到過年這期間,因天氣冷更肥美,體型會接近橢圓形,是品嚐最佳時機,也是最受歡迎的「年節魚」之一。

土魠魚泛指鯖科馬鮫屬的海魚,又稱「馬鮫魚」、「馬加魚」、「鰆魚」。其中澎湖的土魠魚,學名康氏馬加鰆,又稱康氏馬鮫,爲鯖科馬加鰆屬的魚類。分佈於印度洋北部沿岸、紅海、東至澳大利亞、北至日本、朝鮮以及南海、臺灣海峽、東海南部等海域,屬於近海暖水性中上層魚類。根據111年漁業統計年報顯示,澎湖縣的康氏馬加鰆產量最多,佔全臺灣總產量的三成。

不過,土魠魚抱卵,體型就會偏瘦油脂減少,影響到價格滑落,甚至出現價格對半砍。加上市場需求量減少,價格幾乎腰斬,有攤商就指出,「土魠魚在年前是金,年後是土」,價格落差大。

捕撈土魠魚主要以流刺網(俗稱:浮網)及延繩釣(俗稱:放滾)二種。而放滾的土魠魚都常魚體無損賣相佳,也比較新鮮相對的價格較高;至於浮網的土魠,通常會因收網時程耽誤而稍失去其鮮度,另一點魚身易有套網造成的的傷痕,賣相差了一些。

價格最高時,通常以魚只公斤數爲百元單位再加百元價格爲常價,像7公斤的土魠每公斤賣上800元。而土魠魚的肉質具有「隨着鮮度下降會漸漸變軟」的特性,因此魚身的軟硬度,常成買家挑選時輕觸魚背或魚腹,來確認新鮮度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