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專欄:美股散戶「逢跌即買」策略依然靈光
散戶投資人已成爲美股市場內日漸茁壯的一股力量,股市愈挫,他們愈勇。 路透
美股散戶投資人再度大獲全勝。
當4月初貿易緊張升高,使美股總市值在短短兩天內蒸發約6.6兆美元時,散戶並未恐慌,反而堅持過去15年來所堅持的「逢跌即買」(BTD)策略。經過六週之後,標普500指數不僅收復失土,而且超越「解放日」之前的水位,低高差約達17%。
個別投資已成爲美股市場內愈來愈強的一股力量。據聯準會(Fed)與高盛集團的數據,2024年底時散戶共持有市值達35兆美元的美國股票。而且散戶也無畏交易;據彭博分析師指出,今年來散戶的交易額佔市場總額的19.5%,比一年前的17%更上層樓,且高於新冠疫情之前水準。
美股4月初重挫時,散戶立馬採取行動。嘉信理財公司指出,4月頭兩週該公司散戶客戶平均每天的成交數接近10萬筆,比年初時激增36%,而且開戶數也激增,積極「逢跌即買」。交易平臺羅賓漢市場公司(Robinhood)也指出,該公司股票交易量達四年來高點,且選擇權交易量也逼近歷史高點;客戶並非只是調整投資組合,而且還大力加碼。
摩根大通指出,單單4月散戶就淨買進400億美元美股,創單月新高;高盛也證實,4月頭兩週散戶空前大買進,資金淨流入股市的金額超過疫後復甦期。
美股歷史顯示,「逢跌即買」一直是散戶信賴的投資策略,無論是2018年12月的股市大跌、2020年疫情引發的崩盤,以及2022年通膨恐慌期,散戶都迎難而上,且獲利豐碩。「聯準會護盤」(Fed put),是散戶秉持此一信念的支柱。儘管Fed在股市下跌之初似乎並不會太在意,但由於股市攸關許多家庭的財富,使Fed最終都會改變立場,而使「逢跌即買」策略奏效。
但這也可能使散戶對風險掉以輕心。例如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時,這套策略便告失敗。當時賣壓初現之際,散戶也展現類似的韌性,並認爲他們能夠抄底,結果則是慘敗,那斯達克指數花了15年才重登之前的高點,而這次經驗也嚇跑了一個世代的散戶投資人。Fed的消費者財務調查顯示,2001年美國家庭直接持有股票的比率高達21.3%,到2013年下降到僅13.8%。
2025年「逢跌即買」再度發威,但其中也存在一大風險:基於多次的成功經驗,這套策略吸引了更多的資金與信心,如此一來此策略的脆弱性也持續加重。
(作者Marc Rubinstein是彭博資訊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