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動能勿忘傳統產業
找準方向重點,塑造更多的動能和優勢,從來都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和培育新動能進行了部署。實際上,新動能是相對於舊動能而言的,舊動能一般指傳統的經濟增長動力,而新動能是基於科學發現、創新突破和技術應用所形成的支撐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既包括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也包括新技術賦能後的傳統產業。當前,我國傳統產業在製造業中的佔比超過80%,擁有廣闊市場和應用場景。傳統產業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厚植土壤,新興產業以新技術、新設備反哺傳統產業,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培育新動能的主陣地。新舊動能轉換,不能忽視或放棄傳統產業,“不能把手裡吃飯的傢伙先扔了”,而要加快運用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形成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
在當前地方實踐中,對傳統產業發展和新動能培育仍存在一些認識偏差。一種認識偏差是將傳統產業視作夕陽產業、落後產業,認爲傳統產業註定被淘汰。事實上,我國傳統產業體量大,不僅帶動效應強,而且產業關聯度高,在吸納就業、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傳統產業中不乏韌性強、潛力大、競爭力強的產業,如輕工、紡織等都是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產業。另一種認識偏差過分強調“全新”,將新動能簡單等同於新興產業,忽視了傳統產業對新動能的貢獻。實際上,傳統產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變革,不僅能夠改變自身形態,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還能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傳統產業不僅不會因爲新興產業的出現而消失,還可以成爲新質生產力的載體和沃土,成爲新動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人工智能爲代表的新技術,可全面滲透傳統產業各環節,高度協同其他技術、設備、系統等,重塑內容生產和創新規則,突破傳統技術邊界,賦能產業智能化和效率提升,促使傳統產業迭代升級。
歷史地看,人類的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推動了傳統產業的改造和升級,在此過程中,都衍生出新的業態和模式,產生新的經濟增量,形成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眼下,無論是傳統農業通過功能增進、路徑轉換和模式創新向現代農業演進,還是傳統制造業通過智能化、高端化轉型成爲現代工業質態,抑或是服務業多元化、個性化發展,這些實際上都是新動能的重要體現。具體到當下的應用邏輯層面,傳統產業之所以能夠成爲新動能的重要來源,關鍵在於其通過科技賦能、數字化轉型和產業鏈升級實現了質的突破。首先,科技創新爲傳統產業注入核心驅動力催生新動能。通過科技創新突破重塑傳統產業競爭力,將知識、數據等新型要素融入生產流程,優化資源配置方式,顯著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形成新舊動能轉換的結構性驅動力。其次,數字化轉型重構傳統產業運行邏輯衍生新動能。作爲新動能生成的關鍵路徑,數字化不僅改造了生產流程和管理模式,更通過數據要素的深度應用,開闢出個性化定製、共享製造等新模式,形成具有內生增長特性的新發展動能。再次,產業鏈現代化夯實動能轉換根基。通過補強產業鏈薄弱環節,推進強鏈補鏈延鏈,以關鍵材料的創新以及工藝體系的升級,推動傳統產業在高端化轉型中培育出新動能,形成產業協同共生的創新生態。
我國傳統產業具備深厚的發展基礎和潛力,其轉型升級亦具備廣闊空間,面對新的技術趨勢、新的產業發展要求,必須聚焦重點、突出優勢、找準方向,朝着培育新動能持續發力。
與新技術同行。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的“頭雁”效應,帶動傳統產業全鏈條整合創新。人工智能和數字技術能夠將傳統產業的生產設備、生產線連接成一個有機整體,實現精準供需匹配和高效全流程管理,爲傳統產業的技術創新和生產運營提供指引,加速新技術的誕生和生產效率的提升,爲傳統產業注入新活力。眼下,我國人工智能在技術創新、產業規模等方面處於全球領先水平,要緊緊抓住這一優勢,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彎道超車。
向夯基礎發力。要聚焦關鍵核心領域開展自主創新,提高產業發展的自主可控性和安全穩定性,全方位築牢傳統產業發展根基。通過加強產業基礎再造,集中優勢資源破解“卡脖子”難題,孵化和升級更多基礎材料,既能提升傳統產業發展韌性和安全水平,又能爲新技術突破和新產業發展提供自主可控的底層支撐。
朝鍛長板進軍。在傳統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的攻堅期,聚焦長板能夠發揮傳統產業既有競爭優勢的乘數效應,以更集約的成本實現效率躍升和價值鏈突破,延伸產業邊界,催生融合業態,實現傳統產業存量換新與新興動能增量突破的良性共振。比如,浙江寧波依託紡織服裝傳統優勢,打造服裝產業大腦,利用數字化手段,催生虛擬樣衣交易等新業態,提升服裝產業全生命週期價值,實現從“規模製造”向“時尚智造”躍升。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一場持久戰,要深度挖掘特色,擁抱新技術,在鍛長板、強基礎上發力,打造新的比較優勢,形成“老樹發新枝”的增長極,爲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新動能。
(作者黃慶華 系重慶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