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下一個寧德時代,冠宇等三家企業獲珠海新政點名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馮玉怡 珠海報道
隨着我國固態電池量產在望,動力電池發展已經走到“下半場”,新一輪城市產業佈局正在打響。
近日,珠海發佈《珠海市推動固態電池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5-2030)(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行動方案》)。這是目前爲止在城市層面鮮有的有關固態電池產業的行動方案,引發業內不少關注。
《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着力於固態電池關鍵材料、關鍵技術攻堅,推動固態電池行業標準建立,聚焦前沿技術驅動、未來高成長性和戰略支撐性的產業方向,佈局一批重大(重點)科技創新項目,設立5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培育5傢俱有影響力的固態電池企業,初步形成具備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固態電池產業集羣。到2030年,推動固態電池產業化取得重大突破,產業鏈關鍵材料、核心技術和裝備技術水平大幅提升,實現產品批量交付,固態電池產業初步形成規模。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份戰略藍圖中,珠海不僅強調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還明確了重點培養超高能量密度的半固態電池(超過350Wh/kg)和全固態電池(超過400Wh/kg)項目,並推動其規模化量產落地。
與政策相呼應,珠海於3月27日召開了一場固態電池產業發展研討會,會上集聚來自全國的電芯、電解質材料、正負極材料及裝備等企業,謀求珠海固態電池產業新路徑。
多位參與研討會的企業代表人士認爲,全固態鋰離子電池預期在2027年商業化,2030年量產,彼時將重構行業格局。珠海市此次適時而爲發佈固態電池產業行動方案,不僅爲當地固態電池產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也爲國內其他地區發展相關產業提供借鑑經驗。
龍頭牽引
梳理珠海的鋰電領域產業圖譜,目前全市共有規上企業47家,2024年實現產值285.25億元,產業涵蓋鋰電池設備、鋰電池關鍵材料、電芯製造的全產業鏈條,可爲電池發展提供技術遷移、產業鏈協同、製造經驗及市場渠道等多維度支撐。
此次《行動方案》提出支持珠海冠宇(688772.SH)、珠海欣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珠海欣界”)、高能時代等本地企業發揮自身優勢,整合上下游企業、研發機構等資源,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關注到,此次《行動方案》中直接“點名”的3家關鍵企業在固態電池技術路線上各有側重。
珠海冠宇是在珠海本土成長起來的傳統鋰電龍頭,在聚合物軟包電池領域,尤其在快充、低溫放電等性能上具備優勢。其固態電池研發依託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支持,主攻氧化物固態電解質體系,並開發了適配的專用正極材料,成功將能量密度提升至350Wh/kg。
目前,珠海冠宇已經在技術上完成固態電池正極-電解質界面兼容、高離子電導率的固態電解質膜等領域的突破,並開發出適配高端場景應用的固態電池樣品。
另一家電芯“新貴”企業欣界,於2023年在珠海率先建成全國首條200MWh鋰金屬固態電池產線,並與億航智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去年底,欣界將單體能量密度提升至480Wh/kg,加速eVTOL、無人機、消費電子的性能進程,展現出強勁的產業化潛力。
第三家被“點名”的企業珠海高能時代在2024年產業化進程加速,已建成國內首條量產試驗線,產品可實現超高能密度與極端溫域運行,且在多個領域獲得頭部客戶的驗證。
固態電池根據應用領域劃分,主要分爲消費電子類電池、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等三個領域,以上3家企業主要分佈在前兩個領域,而儲能電池則是珠海最先破局的領域。
3月27日,海四達與衛藍新能源深度合作研發的方形314Ah珠海衛藍半固態電池產線在富山新能源生產基地正式投產,預示着廣東在新型儲能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拉開了二次電池“半固態時代”序幕。根據規劃,該基地已完成電池自動化生產線的建設,年產能力達到6GWh,這一產能將推動珠海乃至廣東在新型儲能產業的格局中形成明顯競爭優勢。
南方科技大學固態電池材料及器件研究中心教授許曉雄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市場對新能源汽車固態電池的研發表現得最爲積極,動力電池的出貨量大約是儲能電池的5倍。不過從市場未來增量來看,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需求仍在爬升,未來可能還有3倍的增量空間,而儲能電池領域增長空間可能達到5倍,他認爲珠海在這方面還有很多潛能可以挖掘。
目前,電池手機主要是碳鈷酸鋰爲正極,碳爲負極;儲能電池基本是磷酸鐵鋰爲正極,碳爲負極;動力電池主要是三元材料或鐵鋰爲正極,碳爲或硅碳爲負極。許曉雄解釋:“針對不同領域的固態電池,材料會有所區別,工藝上也有所不同,需要全面理解固態電池發展的複雜性和挑戰度。”
鏈式佈局
如果用數字1到10表示固態電池的技術和製造成熟度,許曉雄認爲目前混合固態電池處於“7到8”的水平,半固態電池正在走向“8”的水平,全固態電池現則處於“4”的階段。
固態電池角逐已到衝刺階段。回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軌跡,產業鏈成熟度和規模化生產亦將是城市佈局固態電池產業的重要決勝因素。
當前,行業內廣泛應用液態鋰離子電池,固態電池的主要變化是用固態電解質代替液態電解液,可以搭配能量密度更高的正負極材料,實現更高續航里程。
在材料方面,固態電池提高能量密度主要取決於正負極材料,當前液態鋰電池以石墨爲負極材料,行業普遍看好硅碳負極和鋰金屬負極。而在生產工藝方面,固態電池還需應用全新的幹法電極生產工藝。
這些新方向,都將爲行業格局重塑帶來新希望,也爲城市進行產業佈局帶來新邏輯。
以珠海爲例,此次《行動方案》提出建立以固態電池製造爲核心、固態電池上游生產設備和材料爲兩翼的固態電池產業體系,多元化發展配套產業,拓展下游應用場景,培育珠海固態電池生態圈。
珠海在新型儲能產業方面重點依託鋰電池產業基礎,發展鋰電爲主的電化學儲能。同時,珠海依託港口及珠海經開區化工園區優勢,整合礦主資源,由鋰輝礦開始佈局系列鋰電材料,從碳酸鋰、磷酸鐵、氫氧化鋰、磷酸鐵鋰,到電解液、隔膜、鋁塑膜,延伸到鋰電製造、鋰電裝備、儲能集成應用等領域,成爲具有較強區域競爭優勢的地區之一。
研討會上,一位深圳新材料企業代表表示,看好珠海固態電池上下游產業鏈及配套,尤其是珠海經開區內的電子化學品產業園集聚的一批企業,目前正在考慮與該區上游材料供應企業合作。
許曉雄認爲,固態電池領域上下游均有非常多細分市場和機會,如電池、裝備、關鍵材料、認證機構等,珠海如果能在這些方面取得突破,同樣可以收穫新一輪產業科技紅利。
AI賦能催化固態電池研發也是企業和科研機構關注的方面。
深圳欣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立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欣界此前就在利用AI輔助研發,隨着AI大模型的爆發和成熟,未來會繼續加大通過AI輔助研發管理的能力。
“固態電池材料中的‘六邊形戰士’仍未出現,目前業界對AI大模型用於實驗表現出興奮的狀態。”許曉雄也表示,“AI確實對電池新材料的發現以及加速研發均起到很好的作用,儘管AI大模型還無法勝任電池研發設計,但隨着固態電池行業垂直大模型的解決,相信未來2~3年就可能看到一些效果。”
而在打造固態電池應用場景方面,珠海亦有考慮。此前,珠海已出臺《珠海市打造和開放創新應用場景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全面開放城市和產業應用場景,通過“雲上智城”、人工智能等場景應用,拉動半固態儲能電池在AI數據中心備電的應用,打造數據中心儲能安全突破的標杆案例。
孫立認爲,珠海的“雲上智城”爲企業打造了一個具有模範性的規模化應用場景,既有機器人又有無人機,對固態電池企業而言非常友好。
珠海市副市長蘇虎表示,將發揮珠海場景優勢,結合“雲上智城”建設,在儲能、具身智能、低空飛行器、消費電子等領域開放更多應用場景,推動固態電池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