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下一個AI領域的英偉達?
鳳凰網科技 出品
AI時代,什麼纔是硬道理?
曾經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且只有算力,代表企業則是英偉達。如今,隨着電力需求指數級的攀升,則有了新的解題方向。
《Joule》雜誌此前曾刊文預測,到2027年,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的年電力消耗將達到85.4至134太瓦時(TWH),約等於荷蘭、瑞典或阿根廷等國家一年的總用電量。
這意味着,能源效率問題,將成爲另一個限制AGI終局的核心要素。
事實上,該雜誌的預測並非一家之言。據彭博新能源財經預測,到2050年,全球年用電量將增長75%;未來25年,可再生能源總投資潛力爲10.55萬億美元。另有預測指出,到2030年,中國全社會用電量將超過14萬億千瓦時。屆時,將重點依賴綠電和儲能,提供和分配電力,以滿足激增的電力需求。
而對於剛剛完成港股上市的寧德時代,以及由它領跑的新能源市場來說,無論是從汽車Tier1還是儲能角度,這無疑都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機遇。
不止電池製造商,更是零碳科技公司
5月12日,寧德時代披露發行階段董事會公告,並同步刊登H股註冊招股書,標誌着公司正式啓動香港上市進程。
此前,寧德時代於2025年2月11日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文件,3月25日獲中國證監會出具的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書,創近年境外發行備案最快紀錄。按照5月20日上市計算,寧德時代從申報到上市僅花了3個多月。
根據公告,寧德時代計劃於5月20日正式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交易,每股最高發行價263.00港元,與其5月8日A股收盤價基本持平,同時也接近A股高位水平,顯示出寧德時代在定價策略上的信心。
最終,寧德時代本次港股上市,全球發售股份總數爲綠鞋前1.35億股,募資總金額353億港元,創下2022年以來香港市場規模最大的IPO。
但寧德時代港股上市之所以引發巨大的關注度,遠不僅僅基於上述原因。
4月21日召開的寧德時代“邊界覺醒” 科技日,是寧德時代吹響的上市“前哨”。在這場發佈會上,寧德時代發佈一系列全新電池技術,直接突破了各種技術邊界。
其中,最大的亮點莫過於鈉新電池——後者利用鈉離子取代傳統鋰離子,主要依靠鈉離子在正極和負極之間移動來工作,與鋰離子電池工作原理相似。但與鋰電池相比,鈉新電池的優勢在於,鈉在地球的儲量遠比鋰要更高,而且分佈廣泛;此外,鈉電池的安全性相對更高,低溫耐候性更好。
過去十幾年間,全球多個國家都在研究如何用鈉離子取代鋰離子的技術,而現在,這項技術由中國企業寧德時代率先推出,它代表着鈉離子電池的最近技術成果,涵蓋乘用車動力電池和重卡蓄電池兩項落地應用。
此外,寧德時代還於近日成功通過AS9100航空航天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該認證是由國際航空航天質量集團(IAQG)制定的全球航空航天領域最高質量標準,被譽爲航空工業的“通行證”。不僅是對寧德時代電池技術先進性的權威認可,更標誌着其質量管理體系、產品可靠性及持續改進能力已達到航空工業標準。該認證的獲得,意味着寧德時代在無人機、eVTOL等新興市場擁有了國際化資質保障,將進一步推動全球新能源化進程。
有關研究機構近日提出,從中長期維度看,寧德時代新業務的價值並未在當前市值中體現,換電、數據中心和零碳電網儲能、低空和機器人電池、鈉電和雙核電池等新技術和新業務,都將給寧德時代的市值帶來進一步提升空間。
其中,零碳是最具遠景的方向之一——2023年,寧德時代發佈“零碳戰略”,確立碳中和目標;去年9月27日,寧德時代在“2024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又提出“零碳新基建”,以實現零碳排放爲核心目標,通過技術創新推動零碳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升級建設,旨在構建一個更高效、智能、零碳的基礎設施體系。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羣曾指出零碳新基建應具備三大特徵:一是全景式、一體化;二是可持續;三是全球化新生態。而它們都被率先應用於寧德時代自家的鋰電工廠,並有力帶動了鋰電池乃至全社會加速向零碳轉型。
在港股上市儀式上,曾毓羣也提到,當前,全球已有195個國家和地區公佈了碳減排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各國都在加快能源結構轉型。國際能源署預測,2030年起,爲實現“淨零排放”,全球投資每年將達4.5萬億美元。基於這個趨勢,寧德時代不僅將在今年把所有工廠打造爲“零碳工廠”,更對外輸出技術經驗,推動鋼鐵、水泥、化工等傳統產業新能源化。同時,我們也在探索一體化零碳解決方案。目前,我們正與海南合作打造“零碳島”,與山東東營共建零碳產業園,打造全域零碳示範城市,並與國際物流巨頭DHL合作打造零碳物流。他說,寧德時代將是全球零碳經濟的參與者,更是重要推動者。
不設邊界,基石投資人用腳投票
投資者喜歡將寧德時代稱爲“寧王”,在於它已經連續8年,穩坐行業頭把交椅。
但也正是因此,過去幾年,隨着二三線電池廠起量,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放緩等等,寧德時代屢屢遭受輿論質疑。總有一種聲音在強調,寧德時代已經見頂,它的成功,容易複製,但不可持續。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觀點,主要原因在於,它把寧德時代粗暴地與新能源汽車捆綁在一起,進而會因行業內卷,各家廠商提供的產品趨於同質化而“杞人憂天”,同時,又依然認爲電池生產只是傳統制造行業,各家的份額必然此消彼長,一旦電池產能過剩,那麼寧德時代必然危矣。
但現實則是,若將新能源產業比作數字時代的"硅基革命",那麼來自B端、C端市場用戶的認可,已讓寧德時代逐漸成爲新能源時代的“臺積電"的角色——正如臺積電以70%的全球半導體代工份額定義行業標準,寧德時代憑藉38%的全球動力電池市佔率和37%的儲能市場份額,成爲新能源領域的冠軍。
二者的相似性不僅體現在技術壁壘與市場集中度上,更在於對產業鏈生態的重塑能力——臺積電通過先進製程工藝綁定蘋果、英偉達等科技巨頭,寧德時代則以絕對領先的電池技術及安全性,深度嵌入全球頭部車企的供應鏈體系,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前10中9家都是寧德時代的客戶。
事實上,早在2022年5月5日,曾毓羣就指出,寧德時代面對未來10倍以上的市場空間,成長潛力巨大。他強調,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不等於電池滲透率。後者的應用範圍廣闊,包括“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跑的和不跑的(儲能)。”
這也意味着,掌握核心技術的寧德時代,議價能力夠強,可以保持其在先進電池上的壟斷地位和高額利潤,即使只專注於電池製造這一單一行業,也完全有可能突破製造業的估值上限。
更何況,寧德時代的業務並不僅僅侷限於電池製造,其星辰大海是業務規模比動力電池“大十倍”的作爲大型獨立能源系統的零碳電網,也將是軟硬通吃的製造業+服務業的智能化綜合體。
這也是爲什麼,此次寧王登錄H股,能夠吸引到那麼多基石投資者參與的緣故。
根據寧德時代披露信息,此次港股IPO吸引了來自全球的頂級基石投資者,參與基石認購的機構包括中石化、科威特投資局(KIA)、高瓴資本、高毅資產、瑞銀資產管理(UBS)、橡樹資本(Oaktree)、未來資產(Mirae)、加拿大皇家銀行(RBC)、中國太保、泰康保險、博裕資本、景林資產等。按上限價格計算,認購金額高達203.71億港元。投資者陣容可謂豪華,涵蓋能源巨頭、主權財富基金及國際一線資產管理機構,充分體現出市場對寧德時代前景的高度認可。
對此,寧德時代表示,在當前環境下,公司實現接近A股價格的高位定價、超200億港元的基石投資者認購,及在極短時間內完成上市流程,體現全球投資者對於寧德時代及全球新能源產業的價值認可。
寧王開始穿越下一個週期
2024年11月28日到29日,由《商業週刊》主辦的“The Year Ahead 2025展望峰會”上,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製造官、上海交通大學溥淵未來技術學院院長倪軍在演講中表示,技術領域在未來有三大新趨勢,分別是大數據AI、大模型時代以及雲邊端融合時代。第四次工業革命和第五次工業革命,即人工智能和“零碳”同時到來,對於人類社會、對於各種產業、各種投資其實帶來了非常獨特的一些機遇和挑戰。
而寧德時代對此已經做足了準備。
一方面,當前,動力電池與儲能市場的集中度提升趨勢愈發顯著,正加速向半導體市場的"寡頭格局"靠攏。而寧德時代作爲連續8年全球動力電池市佔率第一、連續4年儲能市佔率第一的領軍者,目前已建立了全球6大研發中心、13大生產基地構建的產業版圖,在技術研發、製造規模與商業價值上有着絕對優勢,有望複製臺積電在半導體領域的統治地位。
另一方面,寧德時代也在加速從硬件生產到技術服務的身份轉變。
自2023年起,寧德時代開始向福特、特斯拉等北美車企輸出磷酸鐵鋰電池技術授權,通過"技術授權+產線服務"的LRS模式,在規避地緣政治風險的同時,實現了收入的結構升級。這種近乎零資產投入的合作模式,正成爲其突破產能競爭、構建技術壁壘的核心策略。
寧德時代的技術授權業務,可以理解爲是能源領域的"ARM模式":如同ARM以芯片架構授權實現輕資產高估值(2025年PE超60倍,較傳統芯片商較持續享受估值溢價),寧德時代也在通過技術輸出構建類似的價值體系,即以技術專利爲核心資產,通過長期分成模式鎖定全球產業鏈。
類似的參照物還有微軟的雲服務和軟件訂閱制,以及特斯拉的FSD。它們都屬於"硬件+技術溢價"雙驅動模式,而如同上述模式分別帶領相關企業突破了增長瓶頸一樣,寧德時代也有望再度突破自己的天花板。
事實上,隨着全球新能源競爭從"製造規模"轉向"技術標準",這種輕資產、高利潤率的商業模式,不僅將重構行業估值體系,更有望讓寧德時代在能源科技賽道,開啓屬於自己的"技術授權驅動估值溢價"新週期。
與此同時,這家市值萬億的中國科技製造巨頭,還在不斷展現佈局前沿技術的更大野心。
據媒體報道,寧德時代去年底開始增加對機器人領域的投入,目前已在上海成立數十人的團隊自研機器人本體,控制和人機交互算法,計劃製造機械臂、AGV 等工業機器人。
去年 8 月,寧德時代獨家投資數億美元,成爲 eVTOL(垂直起降飛行器)公司峰飛航空的戰略投資者。此舉被認爲是寧德時代親自下場,“催熟” eVTOL 低空經濟。
“零碳”是另一個關鍵詞。去年11月,曾毓羣在接受採訪時就曾表示,寧德時代的目標是將自己重塑爲綠色能源供應商,他預計,開發和管理“零碳”電網的業務可能比供應電動汽車電池大“十倍”。
媒體預測,“零碳”電網的業務的年營業額將可能達到2.8萬億元——需要明確的是,這僅是寧德時代一家企業的產值。
寧德時代此次上市披露的公告則顯示,寧德時代此次港股IPO募資的90%,將投向匈牙利項目第一期及第二期的建設,以進一步提升在海外市場的本地化供應能力。目前,寧德時代在海外投建了3座生產基地,分別位於德國、匈牙利、西班牙,其中位於匈牙利的生產基地總投資金額預計不超過73.4億歐元,合計投建年產100GWh的動力電池系統生產線。
也就是說,此次上市,也標誌着寧德時代新一輪全球化征程的開始,它的背後,是新一輪技術與產業升級的起點。
結語
十年之前,沒有人能夠想見,英偉達的市值,會在2015-2024十年間,從108.9億美元上漲到2024年最高點的37501億美元,暴漲344倍。
這背後,是行業對AI的撥雲見霧,直到確定它將成爲未來。
如同Transformer架構,後者誕生於2017年,但真正顛覆式的產品出現,已經是2022年。
事實上,每每新技術誕生,都要經歷從初具摸樣,到真正可以應用的長週期發育。
從寧德時代提出零碳構想,到真正構建一個零碳生態乃至零碳世界,必然也需要一定時間。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此次港股上市,僅僅是一個新徵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