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更多重點領域緊缺人才
浙江杭州春季首場大規模線下人才招聘會上,830家企業推出2.1萬個崗位,半數聚焦人工智能算法、大模型研發;集成電路、生物技術成爲不少招聘會的熱門引才賽道……眼下,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供不應求,不少用人單位求賢若渴。如何增強培養力度,提供更好人才支撐,值得關注。
近來,我國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人才隊伍規模不斷擴大,整體素質持續提升。然而,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重點領域的人才缺口仍然巨大。以集成電路產業爲例,數據顯示,2025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缺口達100萬人,缺口率達50%。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強拔尖創新人才、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面對技術攻關的迫切需求和人才斷層的現實挑戰,應構建“制度創新—產教融合—生態優化—全球協同”的全鏈條解決方案,打造機制靈活適配、生態開放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
深化機制創新,構建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進一步落實國家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協調機制,統籌人才培養工作,形成工作合力。改革傳統人才評價標準,打破學歷、資歷等限制,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爲導向的評價體系。對在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產業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給予高額獎勵,引導其向重點領域和關鍵崗位流動。推進高校教學管理體制和人才培養改革,簡化專業設置審批流程,支持高校以國家戰略需求爲導向,自主設置急需緊缺專業。例如,2024年浙江省新增國家戰略急需本科專業70個,撤銷過時專業19個,這種動態調整機制有效提升了教育供給與產業發展需求的適配度。
推進產教融合,完善校企協同育人體系。鼓勵企業與高校合作共建產業學院、實訓基地等,高校按照企業需求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比如,華爲已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多所國內高校共建ICT學院,企業導師參與教學與實訓,學生在校期間參與實際項目研發,畢業後可優先進入華爲工作。還應以重點領域爲紐帶,組織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成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比如,建立國家重點領域產學研合作平臺,企業可在平臺上發佈技術難題和合作需求,高校和科研機構可發佈科研成果和技術服務。
優化生態環境,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規劃建設高水平創新創業園區,配備5G智慧辦公空間、算力共享平臺、行業數據庫等共性基礎設施,集成研發中試、成果轉化、產業加速等功能模塊,加強技術研發、檢驗檢測、知識產權保護等公共服務,以挖掘潛力項目、吸引急需人才。設立重點領域人才專項基金,開通創新成果快速審查通道,探索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科技保險等金融創新產品,爲急需緊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充足資金支持。
着眼全球協同,打造開放包容的引才格局。設立重點領域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專項計劃,在海外主要科技和人才聚集區設立人才工作站,通過與當地高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等建立合作關係,定期舉辦人才對接會、招聘會,爲海外科研團隊和人才來國內創新創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利用國際學術交流會議平臺,加強與國際知名學術組織和科研機構的合作,推動我國重點領域的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作者:趙恆春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