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愛國精神 港高中中史增「中共成立」、「新時代」課題
香港教育局公佈優化高中中國歷史科和歷史科課程框架,加強學生概括認識共產黨成立背景、意義,及港澳迴歸進程等。圖爲香港學生赴內地觀看「國家相冊」典藏展。(新華社資料照片)
港府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優化高中中史和歷史科課程框架」,教育局3日公佈框架調整,部分內容將調動刪減,如「文革」不再是中史科獨立課題、香港史亦不再在歷史科獨立成章。同時,兩科同增中國近代史篇幅,中史科新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課題,歷史科加入「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作學習要點。
綜合文匯報、明報報導,港府教育局3日向全港學校發出通函,公佈課程框架優化事宜。通函表示,現時高中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實施至今已超過16年,有必要持續更新和優化,以涵蓋國家近年發展概況,讓學生學習時可與時並進。是次優化旨在培養學生具備家國情懷、國民身分認同和世界視野,並與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日常學與教的目標相呼應。
教育局稱「優化」是讓課程「與時並進」、培養學生具備愛國精神。新框架擬於2027/28學年在中四級推行,2030年起中學文憑試適用。
歷史科設3個單元,包括「現代世界的形成」、談及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的「戰爭與和平」,以及「中國與世界」,後者涉獵共產黨創建到中國成立、發展等。
歷史科同增中國史篇幅,要求學生認識「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國如何參與「全球治理的實踐」,包括「一帶一路」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同時,香港史不再成獨立單元,改爲併入「中國與世界」單元討論。
比對新舊課程框架,中史科近代史新增課題包括「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要求學生概括認識共產黨成立背景、意義,以及港澳迴歸進程等;同時增設「科技與文化」課題,要求學生了解不同朝代、其科技與文化的成就。
新中國的成立及之後也會畫分爲兩個時期,在保留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及建設時遇到的困難與調整等課題以外,課程框架亦將改革開放與新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相關內容整合,包括解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的背景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讓學生概括認識改革開放在外交、經濟、科技(航天及交通)方面的成就;瞭解中國政府分別對香港和澳門恢復行使主權的經過,並說明「一國兩制」的落實及對祖國統一進程的意義;以及瞭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