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SaaS洗牌提前開始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
昨天參加活動,遇到一個老朋友,聊到了一個挺有意思的話題:人力側知識庫。專門給 HR、新人入職培訓、師徒帶教用的系統。
朋友說:在他們眼裡,人力知識庫像一個電子檔案櫃:
新人流程、制度文件全塞進去,需要時搜一下,用完就走。但 AI 進來了,這個“櫃子”該怎麼變?怎麼讓它不止存東西,還能幫人學會、記住、用起來?
這正是數字化人才培訓與管理企業的難題:如何把人力 SaaS,從工具箱變成能思考的知識中樞。
人力側的知識庫,已經存在很久了。
最早是紙質文件夾,新人入職,HR遞你一摞比水杯還高的資料:員工手冊、入職須知、制度彙編,厚得能當枕頭,後來進了 SaaS 時代,搬進系統,變成統一文檔庫,搜索就能找到。
聽起來很高效,對吧?但它還是個被動的文件櫃。我做過一個小調研,和不少HR聊過,他們痛點幾乎都繞不開這三條:
更新慢,薪酬制度剛改完,人力知識庫裡還是舊版本,新舊信息很難同步。二,知識分散,新制度躺在羣文件裡,流程說明藏在OA公告裡,培訓課件在雲盤裡……每次有人問,整個部門都像在玩“找不同”;
其三,門檻問題。靜態知識庫很挑人,得知道關鍵詞才能搜到。新人往往根本不會用,等有問題時纔想起來翻找規定。
AI 進來後,這問題反而更尖銳:人人都能問,但知識庫沒更新,它就會錯得很自信。
比如:
新入職的 HR 小王問 AI:績效獎金髮放標準是什麼?AI秒回:績效A檔獎金是3000元,B檔是2000元,C檔是1000元。小王信了,直接把要求寫進offer。
結果一週後,新員工發現業務口徑完全不同,問題出在哪?最新版的獎金標準,其實一直躺在羣文件裡,從沒人同步進知識庫。
在人力部門,這種坑很常見。
說到底,傳統知識庫只解決了存和找,沒解決“長大”。而在今天,人力知識每天都在變:薪酬、考覈、合規……如果進不了庫,AI 再聰明,也只能翻出“昨天的地圖”。
所以,智遠認爲,下一代人力知識庫,必須是動態、有血有肉、會自己長大的;它能在日常工作流中自動吸收新知識,讓下一個人用的時候,永遠是最新的。
話都會說,關鍵是,怎麼變?我覺得得先回頭看看,傳統的人力知識庫是怎麼搭起來的。
最早的階段,很多公司直接買一套 SaaS 軟件。
這些系統看着都差不多,功能一長串,在線課程、考試、問答社區、崗前認證、積分商城、培訓申報、學習地圖,甚至“師傅帶徒弟”的帶教機制都有。
它的本質,是一個功能工具包,企業缺什麼,就往裡配什麼。
這種模式“好看”也“安全”,但依然停留在靜態階段。艾瑞諮詢 2024 年的數據是:國內企業級 SaaS 市場規模約 1201 億元,但大多數平臺依舊是功能大拼盤,知識庫的更新還得靠人工搬運,信息流動緩慢。
AI來了以後,組合開始變味了。
一些功能自然被弱化:調查問卷可以直接讓 AI 提問、即時收集反饋;在線考試交給 AI 來出題、批改、講解;知識檢索也不必記關鍵詞了,一句自然語言聊天就能找到。
聽起來“更活”了,但問題依舊沒解決。
微軟×LinkedIn《2024 Work Trend Index》顯示,75% 的知識型員工已經在用 AI,企業在 L&D(學習與發展)上的投入也在持續增長。
可麥肯錫在《生成式AI的經濟潛力》裡提醒:AI 確實能大幅壓縮“找信息”和“理解內容”的時間,但如果底層知識沒更新,它只會更快、更自信地把錯的東西交到你手上。
換句話說,AI 可以很聰明,也可以“錯得很有底氣”。
而真正能帶來質變的,是讓知識庫變成“智能中樞”,它不再是一個孤零零的倉庫,像中樞神經一樣,打通 IM、OA、CRM、ERP、文件盤等所有業務系統。
比如:
HR 想查下個月的薪酬制度,不用翻系統,只要在 IM 問一句 AI;如果業務 Leader 上週剛發過更新文件,它會自動吸收、替換掉舊版本,確保給出的答案永遠是最新的。
這不是想象。智遠特意查了下,《Workplace Learning Report 2024》顯示,47% 的 L&D 團隊計劃部署“微學習”,讓學習在工作流裡實時發生。
麥肯錫也指出,對話式檢索的前提,是底層知識得持續更新,並且和權限、合規打通,否則信息再快也不準。
如果你問我,“值不值得打通中樞?”——麥肯錫的另一項測算同樣給了答案:生成式 AI 一旦和流程協同,每年可爲全球經濟釋放 4.4 萬億美元的生產力。
所以,這就是我說的“盤活知識”:讓知識在日常對話、文檔流轉、文件更新中自動沉澱,AI 回答時能即時調動最新內容,形成一個循環增強的機制。
問題是,怎麼讓它盤活?在我看來,企業裡的知識想真正流動,得跑成一個“四邊形”。
第一條邊,是提問。員工基於知識庫提問,這是激活老知識的觸發點。
第二條邊,文檔流轉;這一步很關鍵,沒有新文檔流入,知識庫裡就只有舊版本,年輕知識“從來沒醒來過”;第三條邊,是自動吸收。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次“在線傳輸”。
比如:我作爲 HR,把最新版薪酬制度發給老闆,這份文件在聊天工具裡來回傳了幾輪,AI 在被調用搜索時,會自動識別併入庫,讓它不再只是文件,而是帶有時間戳、可追溯的無形資產。
最後一條邊,是智能回答。當下一個人問同樣的問題時,AI 會把舊知識和剛吸收的新信息拼在一起,生成一個最新的、上下文貼合的答案。
四條邊打通,知識才能在企業裡“流、沉、更新、再生”,形成一個持續增強的循環。
邏輯聽起來很美,現實卻不樂觀。
KMWorld 的調研顯示,36% 的企業同時在用三種以上知識管理工具,31% 的員工甚至不清楚公司到底有幾個工具,入口碎片化,知識被困在不同的孤島裡。
更糟的是,Mordor Intelligence 的數據表明,2024 年約 39% 的市場依舊停留在傳統文檔管理階段;真正能對話的智能 AI 雖然以 22.4% 的年均增速在狂奔,卻還沒把底層的知識流動機制打通。
到目前爲止,我還沒看到既有工具入口、又有文檔入口、還有自動吸收機制,並且能保持知識實時更新的產品。
釘釘、飛書這樣的成熟平臺,內部搜索確實強,但在金融、製造、軍工等無法上雲的行業,企業只能選擇本地化部署,再自己拼出一套 AI + SaaS 系統。
所以,不管工具有多少、AI 有多聰明,只要缺一環,知識就只能在企業裡原地打轉,跑不起來。
那麼,如果知識隨時流動,做數字化人才培訓與管理的企業會變成什麼樣?
培訓節奏會被徹底改寫。
過去,新人入職的第一步,是上一週的集訓課——背規章制度、看流程 PPT。等真用到的時候,早就忘光了。
而在實時更新的知識環境裡,新人第一天上班就能邊幹邊學,遇到問題直接問 AI,它立刻調取與崗位、當前任務精準匹配的最新答案。
學習方式從“集中授課”變成了“隨時學習”。每一次提問、每一次解答,都會沉澱到知識庫,確保下一個人用到的永遠是最新版。
Engageli 在 2025 年的《微學習趨勢報告》裡提到,微學習環境下,知識點的吸收效率比傳統集中培訓高 17%,而且遺忘率更低,這就是流動帶來的價值。
然後,管理方式也會被重塑。
企業不再只記錄誰參加過培訓、誰完成了考試,而是能追蹤誰在產出新知識、誰在補充流程、誰在優化內容。
LinkedIn《2024 全球職場學習報告》顯示,82% 的學習與發展負責人認爲,“知識分享”將在未來三年成爲核心的人才評估維度——知識貢獻度將直接進入績效和晉升考量。
細分SaaS的行業格局也會被洗牌。
過去,培訓 SaaS 只要好用、內容多就能生存;但當企業意識到真正的競爭力是“讓知識流動”,傳統培訓工具箱的護城河會迅速被侵蝕。
相反,那些能把 AI、文檔流轉、自動吸收機制打通,讓知識像水一樣流動的廠商,將成爲數字化人才管理的中樞。
市面上的玩家,比如伯索雲學堂、知學雲、UMU,蘑竹科技都將經歷這樣的轉變。
行業頭部的北森,在收購酷學院後推出了新一代 AI Learning 平臺,內含 AI 做課助手、AI 學習助手、AI 陪練、AI 領導力教練、AI 考試助手等多個 AI Agent,這是它向“泛智能化”轉型的重要一步。
但在我看來,這些多角色的 AI 助理,更像是一個過渡形態。
無論個人還是企業,其實都不想面對十幾個不同的助理,大家更需要一個統一的、能搞定一切的超級助理。我問它一個問題,它能調動所有資源,直接給出結果,並且全程融入我的工作流。
所以,未來的競爭,可能是比誰能把底層打通,讓這個超級助理無縫接入培訓、管理、考覈、知識流轉的每一個環節,成爲企業數字化人才管理的“大腦”。
一旦有人做到,它的地位會像 ERP 之於企業運營那樣,成爲不可替代的基礎設施。
這個賽道我還在持續觀察。也許明年,我們討論的,就已經不再是“知識庫”,而是“企業的第二大腦”。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681427.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