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角戲分比主角還多?奧斯卡常讓人看不懂 「教父」最誇張!
「教父」情節主軸人物艾爾帕西諾(左)被奧斯卡提名最佳男配角,反而戲分少他20多分鐘的馬龍白蘭度(右)得到影帝獎,是主、配角爭議最經典的例子。圖/摘自IMDb
今年度纔剛頒發的第9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引起討論的話題之一,就是最佳男、女配角獎得主「跳痛之旅」基倫克金、「璀璨女人夢」柔伊莎達娜其實在片中都是主角。前者戲分只比號稱是主角的傑西艾森柏格少4分鐘,後者出場時間甚至比入圍最佳女主角的卡拉索菲亞賈斯康還多了5分鐘!
「璀璨女人夢」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得主柔伊莎達娜,戲分比入圍影后的同片另一位演員還多幾分鐘。圖/摘自IMDb
類似的爭議,常常存在。因爲小金人獎座是電影演員都想爭取的最高榮譽,有時候主角項目競爭過於激烈,把自己降格到配角反而入圍、得獎的勝算大增,何樂而不爲?雖說主辧單位有權調整所有演員的入圍項目,卻也鮮少主動「糾正」,通常是按照演員與電影公司的選擇,所以外界不時得面對一些奇妙的結果。
【推薦閱讀】 「教父」艾爾帕西諾的爺孫戀 證明了愛情沒有年齡限制 25歲得奧斯卡不稀奇!奧黛麗赫本、葛麗絲凱莉也曾是超年輕影后
譬如「丹麥女孩」中的「最佳女配角」艾莉西亞薇坎德,不但是全片戲分最重的女演員,出場時間只比男主角艾迪瑞德曼少19分鐘,全片近一半都有她現身。當年獲影后的「不存在的房間」布麗拉森,在片中所佔戲分比例還沒有艾莉西亞在「丹麥女孩」高。片商對外解釋是,該片描述變性人的故事,因而艾迪既是男主角,也是女主角,艾莉西亞就只能是女配角。
「丹麥女孩」艾莉西亞薇坎德在片中有近一半戲分,是全片女主角,卻獲得奧斯卡女配角獎。圖/摘自IMDb
近20年來的奧斯卡還很常出現同一部片有兩位同性別主角,通常其中一人會去角逐配角獎,免得自相廝殺,有可能雙雙落空。就像「魔法壞女巫」亞莉安娜、「從前,有個好萊塢」布萊德彼特、「夢幻女郎」珍妮佛哈德森,以及「跳痛之旅」基倫克金都是如此。
另一常見現象是影星在同一年有兩部精彩作品,會設法選擇其中之一提報配角,像是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在「神鬼無間」竟是提報最佳男配角,因爲他要以「血鑽石」角逐影帝,後來果真以後者入圍,至於前者實在說不過去,奧斯卡提名的是片中真正的配角馬克華柏格。
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爲免自己兩部片對打,選擇以「神鬼無間」提報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未能如願入圍。圖/摘自IMDb
凱特溫絲蕾也面臨過同樣掙扎,選擇以「真愛旅程」提報最佳女主角、「爲愛朗讀」爭取最佳女配角,這一回奧斯卡反而直接讓她以「爲愛朗讀」入圍最佳女主角並獲獎,直接忽略「真愛旅程」。
凱特溫絲蕾(右)獲得奧斯卡影后的「爲愛朗讀」,其實當初是提報最佳女配角的項目。圖/摘自IMDb
在奧斯卡主配角爭議上,最經典的例子永遠是「教父」,戲分多馬龍白蘭度26分鐘的艾爾帕西諾入圍最佳男配角,片子結束前24分鐘已退場的馬龍提名最佳男主角還得獎,全片他的佔戲比例才22%、連1/3都不到,難怪有傳艾爾帕西諾不滿到當年缺席頒獎典禮。不過馬龍也沒出現領獎,而是派了位叫「小羽毛」的原住民女星代領,成爲奧斯卡史上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