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海底電纜風險管理倡議」 林佳龍:全球威脅非科幻小說
外交部舉辦「2025臺歐海底電纜安全合作論壇」,外交部長林佳龍在論壇開幕式中提出「國際海底電纜風險管理倡議」,呼籲各方合作推動維護、監測系統與快速應變機制,並且建立情報交換、預警通報管道。記者陳正興/攝影
立法院本週將排審攸關海底電纜安全的「海纜七法」,外交部也在今天舉辦「2025臺歐海底電纜安全合作論壇」,外交部長林佳龍在論壇開幕式中提出「國際海底電纜風險管理倡議」,呼籲各方合作推動維護、監測系統與快速應變機制,並且建立情報交換、預警通報管道。
我國聯外海底電纜近年陸續傳出遭大陸籍船隻破壞的案例,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本週將排審行政院提出的「電信管理法」等七項修法草案。同一時間,外交部與「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福爾摩沙俱樂部」今天舉辦「2025臺歐海底電纜安全合作論壇」,林佳龍在論壇開幕式中提出「國際海底電纜風險管理倡議」。
林佳龍在致詞時指出,海纜安全不只是技術議題,也是重要的戰略議題,牽涉到經濟安全、民主韌性和國際秩序。從每一封email到視訊會議、金融交易、供應鏈到關鍵能源系統都仰賴海纜,然而海纜卻相當脆弱,不但容易受到颱風、地震、海底土石流等天災破壞,近期更遭人爲蓄意破壞,這已經形成全球威脅的一環,不但不是科幻小說而是嚴重的議題,必須果斷採取行動。
林佳龍說,臺灣是重要的通訊網物節點,有非常多國際海纜經過臺灣周圍,連結印臺、北美和歐洲,因這樣獨特的地理位置,臺灣不只有戰略的重要性,也要確保海纜的連結。
他強調,韌性不能視爲理所當然,必須透過縝密規劃、落實與合作才能強化韌性,臺灣不斷投資緊急維修資源、替代線路、設施升級更新等等,同時也深信沒有一個國家可單獨確保海纜的安全,所以我方纔會啓動海纜風險管理倡議,希望透過國際合作,建立一致的標準做法。
根據「國際海底電纜風險管理倡議」的內容,各方同意海底通訊與電力傳輸電纜是全球連結與能源交換之關鍵基礎設施,對於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至關重要;同時認知日益增加的環境風險、意外損害、破壞行爲、複合式威脅及地緣政治風險等,正危及海底電纜基礎設施之安全與穩定。
爲此,各方重申共同致力維護一個自由、開放、安全且具韌性之全球環境;以強化在海底電纜之保護、發展與永續合作爲目標。透過這項倡議,希望達成「風險緩解」、「資訊共享」、「系統改革」和「知識建構」等4項目標。推動主動性維護、監測系統與快速應變機制,以加速事件發生後之迴應與修復。並且建立情報交換、預警通報與意外事件經驗分享的管道。
外交部舉辦「2025臺歐海底電纜安全合作論壇」,外交部長林佳龍在論壇開幕式中提出「國際海底電纜風險管理倡議」,呼籲各方合作推動維護、監測系統與快速應變機制,並且建立情報交換、預警通報管道。記者陳正興/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