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東來老闆於東來:慢開一家神店,勝過快開10家平平無奇的廢店
昨天我們聊了胖東來老闆於東來給餐飲小白的避坑指南於東來給餐飲小白的建議,還沒看的老闆可以看看。
同樣一句話,大佬說出來影響力要大很多,而其他人可能喊破嗓子也沒用。所以,今天藉着大佬,再來說說我平時喊破嗓子的一個觀點:
與其規模擴張,不如提高單店盈利,把一家店的盈利做到極致。
這一點很多人不理解,也可能不屑,總之,很多人第一家店剛剛站穩腳跟,他們就會在幾個月內開出第二第三家店,但結果往往不是想象的那樣越做越大,越做越好,而是相反,問題越來越多,店鋪接連倒閉,最後一地雞毛。
昨晚熬夜深究,發現於東來也曾提出過一樣的極致單店的思想。再看看他現在的做法:儘管胖東來火上天,但是基本只在許昌深耕,死活不出河南。他是知行合一了。
所以,今天就來聊聊於東來經營哲學中一個極其反常識卻又無比智慧的核心點——不急於擴張,專注於把每一家店做到極致。
你想想,在唯快不破,規模爲王的商業浪潮裡,胖東來這種反擴張思維其實很難做到的,甚至顯得有些“不合時宜”。
別人都在瘋狂跑馬圈地,追求門店數量、營業額增長,於東來卻像一位沉靜的匠人,反覆打磨着手裡的作品,對開分店這件事慎之又慎。但這背後,我認爲不是保守,而是深諳了商業的本質。
接下來,我用我淺薄的見識拆解一下,供各位參考:
不是“多開店”,而是“開好店”
普通人的做法是: 開更多店 = 覆蓋更多客羣 = 賺更多錢。這是最樸素的商業直覺。
胖東來邏輯: 開好一家店 = 建立行業標杆 = 形成強大的品牌勢能 = 最終贏得更長久、更豐厚的回報。
我的看法是:一家做到極致的店,其口碑效應、顧客忠誠度和品牌價值,遠非十家平平無奇、勉強維持的門店可比。想想看,胖東來在許昌乃至河南的神話地位,是不是就源於那幾家被無數人津津樂道、奉爲標杆的門店?它的品牌勢能,恰恰是少而精積累起來的。
開店不是到處挖井,而是把一口井挖深。
管理沒法複製粘貼
於東來非常清醒地認識到管理的邊界和侷限性。因爲管理做不到簡單的複製粘貼。
每增加一家店,不是1+1=2那麼簡單:人員培訓、供應鏈保障、服務質量監控、企業文化培養、突發問題處理。。。這些管理複雜度是呈幾何級數增長的。
一家店出問題,其實不可怕;十家店同時出問題,那就是系統性的災難。
於東來的做法是:與其耗費巨大精力去勉強管理十家店,導致家家都差點意思,不如集中所有火力,把三家店做到無可挑剔,讓每家店都成爲當地的金字招牌和流量發動機。 確保顧客在任何一家胖東來,都能獲得高度一致的、超預期的體驗。這份體驗的穩定性,正是擴張最大的隱形門檻。
極致的專注
胖東來這麼火,你認爲他最核心的競爭力是什麼?
很多人會說是服務、是價格、是商品,是環境。。。但歸根結底,是他們獨特的、深入骨髓的企業文化——對員工的尊重與關愛,對顧客發自內心的真誠,對品質的極致追求,對商業倫理的堅守。
但是,這種文化的塑造和傳承,一定不是一朝一夕,或者說一紙規章就能搞定的。它需要創始人及其團隊持續、深度地投入時間、精力和情感,通過言傳身教、制度保障、氛圍營造,一點點滲透到每個員工的心裡,變成自覺的行動。
快速擴張的最大風險是什麼?
就是創始人的理念得不到有效的理解和執行!
新店開張,老員工被抽走支援,新員工來不及充分融入和理解企業文化,服務質量、員工狀態就可能走樣。
大家都太忙太忙了,忙於各種趕場,忙着讓數字更漂亮。魂就丟了。
當“胖東來味兒”淡了,它的核心競爭力也就動搖了。天賦異稟的於東來知道,文化深入理解和執行,是胖東來的命脈,擴張必須以文化能得到落實爲前提,否則寧可慢一點,少一點。
所以,於東來的反擴張,本質上是一種極致的專注,也是一種負責。
對顧客負責, 確保每一位踏進任何一家胖東來門店的顧客,都能獲得一樣的產品和服務。
對員工負責: 確保每一位員工都能充分地學習公司的標準和文化。
更是對品牌負責: 維護好來之不易的品牌聲譽和勢能,不因盲目擴張而自毀長城。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我認爲,這個思想對於草根創業者尤其重要,在資源、精力、經驗都有限的情況下,與其貪大求全,幻想遍地開花,不如沉下心來,把你唯一的那家店、那個主打產品,打磨到你能做到的極致。 讓顧客因爲你的獨一無二和無可替代記住你、信任你、依賴你。
當你真正在一個點上建立了深厚的壁壘和口碑,擴張,反而會成爲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選擇,並且成功的概率會大得多。
慢,是爲了更穩、更遠地快。
當我說極致單店的時候,估計很多人心裡會想:如果你錯了呢?現在商業大佬於東來原來也這麼說而且是這麼做的,你總該試着去理解,然後告訴自己慢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