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陸助企業升級 學者:就貿易壁壘而言中要理解歐盟難處

盼陸助力歐洲企業升級,歐學者:就貿易壁壘而言,中方要理解歐盟的難處。(圖:shutterstock)

據觀察者網引述香港《南華早報》7月4日報導,在美國川普政府攪亂全球貿易體系之際,中國和歐盟關係升溫,但歐盟尋求在對華貿易的同時保護其「皇冠上的明珠」——製造業。歐洲專家稱,決定中歐間關係動態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歐洲對中國可能削弱其製造業優勢的潛在憂慮。有歐洲分析師認爲,中國需要創新對歐商業模式——投資不僅要開拓市場,更要創造就業並助力歐洲企業升級。

報導提到,本週,衡量德國製造業健康狀況的一項關鍵指標——德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飆升至34個月新高,爲這個歐洲工業強國期待已久的製造業復甦帶來了希望。但該指數6月仍停留在49.0(低於50表明行業萎縮),凸顯德國重振製造業面臨的艱鉅挑戰。

數據發佈之際,川普政府正重塑全球貿易格局,而中歐雙方都試圖解決貿易爭端並改善關係。

分析人士指出,儘管中歐加強合作日益緊迫,但決定雙邊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仍是歐洲對中國威脅其製造業優勢的潛在憂慮。歐洲一直以來將製造業視作「皇冠上的明珠」。法國智庫雅克·德洛爾研究所研究員薩沙·庫爾蒂亞指出:「歐洲希望重建制造業,因此不能承受大量中國廉價進口產品的衝擊。」

據世界銀行數據,歐盟是全球最大製造業基地之一,2024年淨產出2.72兆美元,與美國(2.91兆)相當,但落後於中國(4.66兆)。但在地緣政治變動中,歐盟正面臨能源成本和企業創新投入等多重挑戰。去年9月一份報告顯示,去年約有一半的歐洲企業將能源成本列爲投資的重大障礙。

法國ESSEC商學院亞洲項目主任菲利普·勒科爾稱,經濟形勢堪憂,「年輕人爲職業前景感到迷茫」。勒科爾表示,歐盟對華貿易採取了更務實的策略,更注重建設和保護本土產業,特別是在電動汽車等追趕領域。他說:「如果中國繼續維持當前出口態勢,歐洲將自動建立壁壘體系確保公平競爭。」

「我知道,從中方角度看,事情會很複雜,因爲中方會認爲歐洲在效仿美國對華設置市場壁壘,」勒科爾堅稱,美歐「兩者性質不同」。他表示,歐洲可能繼續要求中企與歐企合作在歐生產,以保護歐洲的製造業,但與美國不同,歐洲將遵循WTO規則。

歐盟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其對華出口佔總額8.3%,自華進口占21.3%,其中97%爲工業製成品。同時,歐洲汽車供應鏈產業正面臨「三重風暴」:全歐汽車銷量下滑、電動車轉型緩慢以及來自中國車企競爭加劇。數據顯示,歐盟年乘用車銷量從2019年1300萬輛降至2024年1060萬輛。

歐洲汽車供應商協會報告顯示,62%供應商面臨產能過剩,今年已宣佈裁員1萬人,四分之三企業預計2025年利潤率將低於維持長期投資所需的5%臨界值。「下一波裁員浪潮即將到來。」

德國汽車智庫「汽車研究中心」主任比阿特麗克斯·凱姆表示:「歐洲需求不足,由於汽車製造商正在削減成本,供應商受到了影響。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另一家德國智庫「汽車管理中心」主任斯特凡·布拉策爾指出,曾受益於中國市場的德國車企,如今正遭受中國電動車品牌崛起的衝擊。

《南華早報》提到,在此情況下,有歐洲分析師認爲,中國需要創新對歐商業模式——投資不僅要開拓市場,更要創造就業並助力歐洲企業升級。「中國曾受益於歐洲對華投資和技術轉讓,現在能否反向參與歐洲再工業化?」勒科爾發問道。

據中國外交部網站消息,應歐盟邀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於6月30日至7月6日訪問歐盟總部並舉行第十三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訪問德國並舉行第八輪中德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訪問法國舉行中法外長會談並出席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新一次會議。在布魯塞爾期間,王毅還將同比利時首相德韋弗、副首相兼外交大臣普雷沃分別會見、會談。

7月2日,王毅在布魯塞爾同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舉行第十三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

王毅表示,中國不是美國,不應用美國走過的道路鏡像中國。中歐歷史文化、價值觀不同,不能因爲有差異就視爲對手,不能由於出現分歧就尋求對抗。當前歐洲面臨各種挑戰,但過去、現在、未來都不是來自中國。希望歐方真正樹立客觀理性對華認知,奉行更加積極務實對華政策。

王毅稱,面對國際局勢不確定、不穩定性上升,中歐作爲兩大力量和兩大經濟體,應加強交往、深化了解、增進互信、推進合作,共同維護戰後國際秩序,爲世界提供稀缺的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