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H-1B天價簽證費成難民?臺籍工程師親吐艱辛心聲:想返臺

在美國工作的外籍科技人才,正面臨簽證政策不確定性與高額費用的雙重壓力。(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在美國工作的外籍科技人才,正面臨簽證政策不確定性與高額費用的雙重壓力。來自臺灣的工程師黃文興(Wen-Hsing Huang)分享自身經歷,直言「新的美國夢」已經不再只是留在美國,而是找到能真正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式。

《商業內幕》26日報導,黃文興原本的規劃很清晰,先以F-1學生簽證赴美就讀研究所,畢業後透過「選擇性實習訓練計劃」(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OPT)留在美國工作。按照規定,國際學生可在畢業後獲得一年工作機會,若是STEM專業則可延長至三年,這也是許多國際學生在美國職涯起步的常見途徑。

黃文興希望進入一間願意替他申請綠卡的公司,並計劃在全職工作五年後升任資深軟體工程師,再追求創業夢想。他心中的藍圖是:先建立安全網,不必再爲簽證擔憂,之後持續工作十至二十年,達成FIRE(財務自由、提早退休),並在40歲時退休。

爲了這個目標,他在臺灣國立中央大學期間全力以赴,最終以班上頂尖的成績畢業。雖然自認英文並不突出,但憑藉持續努力,他成功獲得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電腦科學碩士班的錄取資格,爲自己的美國夢踏出第一步。

他回憶,過去三年,每一個重大決定都必須先過濾「這會不會影響我的簽證身分」,而不是「這是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他坦言,這樣的壓力讓他無法自由測試創業想法,甚至連旅行都得顧慮能否順利再入境。尤其在連續兩次未中H-1B抽籤後,他逐漸意識到,自己無法將未來寄託在如此脆弱的制度上。

「很多人都有穩定的幻覺,但世界與經濟本來就不穩定。人工智慧正在快速取代工作,包括軟體工程師在內。」黃文興表示,正是這些因素讓他開始更積極掌握人生,不再願意把青春耗在追逐一個不確定的美國夢。

如今,他計劃繼續在亞馬遜(Amazon)累積經驗與存款,未來返回臺灣創業。他認爲,在網路時代,國界的意義已經不再如以往那般絕對,他完全可以在美國註冊公司,服務全球客戶,賺取美國水準的收入,同時享受臺灣更低的生活成本與健全的醫療體系。

儘管歷程艱辛,他仍對美國懷有感激之情,因爲這段經歷不僅讓他獲得了名校學位與大型科技公司的履歷,也讓他學會「韌性」與「找到自身價值」。不過,他強調,對他而言,選擇離開並不是失敗,而是「新的美國夢」——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