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系利益能讓位公共利益?
大罷免大失敗後,不僅衝擊賴清德總統政治聲望及權力基礎,對內將產生派系權力挑戰,政黨間也須尋求新互動模式,避免陷入執政困境。昨天內閣宣佈改組,十六位閣員調整異動。賴清德同時任命徐國勇接任黨秘書長,宣佈四項黨部人事調整,強調方向是「年輕化、專業化」,黨政同步調整,冀藉此迴應新的民意需求。
兩次大罷免連續失敗,會否迫使賴從權力集中化,迴歸民進黨傳統的派系共治權力結構,以消弭派系的潛在挑戰及明年地方選舉的諸多困境?
首先,賴與正國會的競爭與合作。在中央可以政治及黨政結盟,但地方則充滿競爭關係。大罷免失敗,正國會雖表力挺,然正國會成員有意尋求新北市、高雄市及臺南市長黨內初選,卻分別與新潮流及蘇系產生衝突。賴可能捨正國會林右昌、新系潘孟安,而選擇與蘇系蘇巧慧合作,支持其參選新北市長嗎?在高雄市長及臺南市長黨內初選,新系會持續壓制正國會出身的林岱樺及陳亭妃?
其次,賴蔡再度結盟?雙方在八二三後會面,賴任命親英系的徐國勇擔任黨秘書長,可視爲與英派結盟示好。蔡英文與蘇貞昌的爬山政治學,向賴示意權力不應集中而是分享。賴須作出抉擇,是要堅持集權路線冒被孤立的風險?還是調整策略分權,透過重建派系共治來穩固權力基礎?
複次,鞏固黨內廣泛性權力基礎。民進黨傳統權力結構組成,系由各派系組成複雜的權力網絡。通過重新激活與這些派系的合作關係及權力資源交換,賴可在黨內建立更穩固的支持基礎,防止黨內反對力量崛起。特別是若能提供各派系足夠的政治資源與權位,或有助於穩定黨內局勢,此次內閣官員及黨務主管調整正是對此迴應。
再者,派系擁有強大的基層動員能力。透過派系合作,重建政府與基層民衆的連結,增強政策推動及選舉動員能力,進而提升施政滿意度及支持度。
最後,通過理性設計的派系權力分配,可實現政治制衡及權力監督。這種平衡術在臺灣政治發展史上屢見不鮮,往往是總統穩固權力的有效手段。
賴清德迴歸派系政治雖是必然選擇,卻需具超越派系無我精神;理想方案應是,既能保持總統的決策自主,超越個別派系壟斷,保有最終決定權;也能確保各派系獲益,但要避免派系利益凌駕於公共利益,這需要賴展現高超的政治平衡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