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熱、怕流汗 異位性皮膚患者求職不易 皮膚科名醫教照護3基本功

皮膚科醫師邱足滿提醒,異膚病友應「避免流汗」、「溫和清洗」、「做好保溼」,依照醫囑服用藥物,就能避免復發。圖/邱足滿提供

七月畢業季,不少社會新鮮人正摩拳擦掌踏入職場,但對異位性皮膚炎病友來說,當病竈出現在頭頸或雙手等外露部位,不僅常遭異樣眼光,更可能因外觀或病情不穩而錯失夢想的工作機會。面對職涯壓力與病症反覆發作的雙重煎熬,醫師表示,所幸異膚治療已進入長效生物製劑的多元選擇時代,有助拉長病情穩定期,幫助病友走出反覆發作的陰霾,重拾「安心工作」的生活目標。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病,保守估計全臺約有200萬人深受其苦,病竈遍佈臉部、頸部、四肢,因外觀異常,常影響人際關係與求職機會。再者,皮膚搔癢難耐,夜裡睡不好,白天專注力下降,也容易影響課業成績與工作表現。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邱足滿表示,異膚病友如同溫室裡的玫瑰,怕流汗、怕溫溼度劇烈變化,工作通常建議避開沒有空調環境或需輪班的職務,選擇相對受限。不過,有些異膚病友爲了生計或興趣,堅持做容易導致病況發作的工作,臨牀醫師也能協助找到平衡生活與疾病管理的辦法。

異膚病友最在意三大面向的治療效果,包括,是否改善癢感、皮膚外觀狀態、會不會又復發或突然惡化。其實,異膚治療武器多,傳統治療以光照、外用藥膏、抗組織胺與免疫調節劑爲主,但對於中重度異膚病友來說,療效有限,導致反覆發作。

近年來,隨着針劑生物製劑、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問世,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朝向「精準標靶」。邱足滿表示,口服標靶小分子藥物的起效快,但停藥後可能快速復發,且有感染與心血管風險,年長與有共病的病人需要特別注意。生物製劑雖然起速稍慢,但安全性高,且屬於「打底型」治療,有助鞏固身體、調整體質。

邱足滿表示,我們希望治療能讓異膚病友的病況達到90分甚至100分的改善,進一步減少復發風險。目前已知異位性皮膚炎與第二型發炎(過敏)反應體質及皮膚屏障受損等因素有關,其中介白素IL-13是導致第二型發炎反應的關鍵,促使皮膚屏障功能下降,引發搔癢與紅疹,進一步導致抓癢破皮、滲液與感染。

除了每兩週一針的既有的生物製劑,食藥署也覈准一月一針長效劑型生物製劑,精準鎖定關鍵病因「介白素IL-13」,且因爲藥物作用時間延長,病友無須經常請假回診,幫助實現「安心上班」的目標。

邱足滿呼籲異膚病友別對治療失去信心,要相信醫療的進步,與醫師攜手合作。除了藥物治療,也要做到照護的三大基本功,那就是「避免流汗」、「溫和清洗」、「做好保溼」,只要減少皮膚刺激,儘量不要熬夜,儘量健康飲食,就能大幅降低復發風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