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流感出國自備特效藥?感染症醫學會駁斥:恐延誤就醫、增抗藥性

▲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左)、秘書長王振泰(右)召開記者會說明流感疫苗相關議題。(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藝人大S染流感併發重症肺炎猝逝,引起國內民衆恐慌,也掀起流感疫苗搶打潮,網路甚至盛傳有醫師建議可以自費購買流感特效藥。感染症醫學會今(5)日直言不建議這樣做,預防囤藥可能引起風險包含讓病毒產生抗藥性,無法確認是否流感時用藥恐怕有誤診、延誤就醫問題,反而害慘自己。

國內公費流感疫苗到前(3)日爲止還有剩餘約20萬劑,然而大S在日本因爲流感猝逝消息一出,這三天國內出現流感疫苗瘋搶,臺大醫院今早宣佈該院公費流感疫苗已經用罄,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昨日(2/4)全國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再攀高,單日接種約7.3萬劑疫苗,剩餘公費疫苗僅9萬劑。

因應這波疫苗接種潮,感染症醫學會今日特別召開記者會,呼籲民衆要有正確的預防、治療及用藥觀念。針對部分醫師建議民衆若要出國又來不及打流感疫苗,可自費購買克流感等抗病毒藥物,但感染症醫學會直言「不建議」。

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振泰分析,流感抗病毒藥物可以分爲兩類,一種是克流感,用法是一天吃兩次,連續服用五天;另一種是紓伏效,單劑型一次僅需服用2顆。

王振泰說明,這些藥物本身沒有很大的副作用,以克流感爲例,最主要是腸胃道不舒服,但重點是非流感者吃這樣的藥物,擔心病毒恐產生抗藥性,和抗生素問題一樣;另一方面,囤藥可能有排擠效應,影響臨牀馬上就需要用藥的人。

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前疾管署長張峰義則提到,民衆出現發燒、咳嗽不一定就是流感,無法自己判別,若得的是細菌性肺炎,抗病毒藥物無效,但民衆卻可能以爲用了藥會好轉,最後延誤就醫,若引發敗血症,反而是自己害了自己。張峰義表示,如果真的疾病嚴重,且人在國外,還是應該要就醫,自己抓藥反而風險更高。

王振泰也提到,如果本身得到流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休息。除非是長者、幼兒、本身有相關共病者風險較高,一般民衆得到流感病程約3~5天就可以恢復。然而如果這時沒有好好休息,勉強自己熬夜、工作甚至旅遊,都是讓自己疾病惡化的風險行爲,以搭飛機來說,高空環境更恐讓自身免疫力下降,還有傳播疾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