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智庫:臺海緊張 恐波及歐盟

歐洲智庫發佈報告指出,憂心臺海緊張局勢,恐對歐盟帶來安全與經濟風險。圖爲海軍監控中共驅逐艦。(軍聞社)

歐洲智庫發佈報告指出,日益升溫的臺海緊張局勢,將對歐盟成員國帶來安全與經濟風險,而美國政府對中國大陸和臺灣發出的「混合訊號」,也爲印太地區注入更多不確定性。爲此,報告建議歐盟在印太區採取協調應急計劃與情報共享、增設外交職位、協助臺灣提升韌性等措施來管控風險。

總部設於比利時的「國際危機組織」每年發佈2份歐盟觀察名單更新報告,點出在哪方面可加強的和平前景。而16日發佈秋季更新報告,涵蓋了臺海的緊張局勢。

報告指出,自2016年前總統蔡英文就任以來,臺海之間脆弱的現狀便開始逐漸惡化。蔡的任期恰逢川普首屆政府,華府在此期間加強與臺北的互動層級和軍售,引起北京不滿。

緊張局勢在賴清德總統上任後進一步升級。報告示警,大陸在臺灣周邊不斷增加的軍事活動,讓其與臺灣或他國軍機、艦艇發生「意外碰撞」的風險攀升,且美中臺之間缺乏有效溝通管道,此類事故很容易升級。

與此同時,川普政府發出關於臺灣政策的「混合訊號」,讓局勢更復雜。報告提到,美方取消與國防部長顧立雄的會晤、華府拒絕賴過境紐約,並解除對中國出售輝達H20晶片的禁令,種種舉措引發部分臺灣民衆擔憂,美爲與中達成貿易協議,恐犧牲臺灣利益。儘管美國也採取在阿拉斯加與臺灣國防官員會談等措施來安撫臺北,但臺灣疑美論仍然很高。

報告認爲,臺海緊張局勢的升級,將極大地影響歐盟安全和經濟,並對全球貿易造成災難性衝擊。

爲應對風險,國際危機組織建議歐盟應與區域政府(如日本、澳洲、韓國等)協調臺灣危機的應急計劃,並深化在情報共享和供應鏈韌性等領域的合作,並應考慮在印太區增設外交職位,負責追蹤兩岸動態和中國大陸在區域的活動。

報告也提到,借鑑歐洲應對俄混合戰術的經驗,協助臺灣提升韌性;反之,也應學習臺灣經驗,加強歐洲自身能力。在聯合國和G20等多邊場合,重申維護臺海現狀的重要性。

對於有能力在印太區派遣海軍力量的國家,應考慮更頻繁地在臺海執行航行自由行動,包括與英國等歐盟現有和未來的安全和防務夥伴協調,向北京傳遞歐洲致力於維護臺海現狀的訊息。至於海軍能力不足的國家,或可考慮效法加拿大,加強與臺灣的海巡合作,例如深化相關技術交流,以加強臺灣應對大陸軍事活動的整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