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突然發現:把工廠搬到美國,不僅零關稅,返銷回歐洲還能免稅
2025年8月5日,萊茵河畔的巴斯夫工廠最後一臺機器停了。我朋友在巴斯夫工作了十年,昨天收到通知直接下崗。他說德國大衆投了20億歐元去美國田納西建廠,這邊卻要裁掉上千人。更離譜的是,大衆在田納西造的電動車回來歐洲賣,居然不用交稅,但歐洲車去美國還得每輛多交5000歐元。這買賣算下來,當然要跑美國。
其實這事早有徵兆。2024年歐盟和美國籤貿易協議時,誰也沒想到條款裡藏着陷阱。協議說美國把汽車關稅從27%降到15%,可歐洲車到美國還是得多掏錢。反觀美國車進歐洲,關稅直接歸零。更狠的是,如果歐洲企業在美國設廠,產品回歐洲完全免稅。德國人算過賬:在歐洲生產成本比美國高40%,電價又貴,不搬廠早晚要破產。
奔馳的工程師跟我說過,他們引以爲傲的安全標準現在沒人要了。協議裡有個“標準置換”條款,美國的新標準一來,歐洲花幾十年定下的規矩全作廢。法國達索航空造“陣風”戰機的零件沒人要了,現在車間裡全是美國F-35的配件。這不是競爭,是直接把歐洲的生產線當廢物處理。
最鬧心的是錢的事。歐盟籤協議時承諾了6000億歐元投資和7500億軍購,但錢從哪來沒人知道。現在歐洲人冬天燒暖氣要花雙倍錢,美國工廠卻用比德國便宜40%的電價生產。有消息說這些錢可能是歐洲納稅人補貼美國企業的,最後反倒讓美國工廠壓垮歐洲產業。
東南亞那邊更絕。越南工廠工人工資不到德國的十分之一,印尼直接談妥鎳礦零關稅,還要學美國電池技術。專家說歐洲花30年建的綠色產業鏈,東南亞5年就能抄完。2025年上半年越南外資漲了51%,歐洲企業關廠的關廠,搬廠的搬廠,防線快撐不住了。
德國政府倒是想救市,給化工企業減了460億歐元稅,英力士還在比利時建新廠,但效果有限。現在德國科思創只能轉做高端材料,一噸要賣幾百萬歐元,勉強保住了幾個實驗室。可更多小廠撐不住,每週都有企業宣佈搬去美國。
田納西的新工廠建得跟鋼鐵森林似的,德國工程師和美國工人一起幹活。牆上掛的歐盟旗和“美國製造”標語擠在一起,好像在說:“你們的工廠關了,訂單還在。”挪威那家光伏公司更慘,創始人在峽灣邊關廠時說:“我們給歐洲造的綠色技術,最後全便宜了美國。”
現在布魯塞爾的人還在吵那6000億歐元的來歷,但田納西的廠房已經建好了。歐洲造的電動車從美國港口回來,海關係統直接放行——這哪裡是貿易,簡直是給歐洲產業判了死刑。工廠關了可以再建,可花了百年纔有的工業地位,這一摔可能再也撿不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