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複雜評估關稅協議影響
歐盟與美國27日達成貿易協議,美國總統特朗普稱其爲“有史以來最大的貿易協議”,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則表示,這項協議“對大西洋兩岸的企業都至關重要”,並提供了“穩定性”和“可預見性”。但該協議因其不平衡性而受到歐洲方面越來越多的批評。德國總理默茨表示,協議將對歐元區最大經濟體造成“重大損害”。法國總理貝魯則感嘆,協議達成的這一天對歐盟來說是黑暗的一天。就連馮德萊恩所在的歐洲人民黨也對結果不滿,稱協議“公然違反世貿組織原則,嚴重打擊了歐洲工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歐盟委員會竭力捍衛該協議。歐盟委員會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等事務的委員謝夫喬維奇表示,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這顯然是能達成的最佳協議。德國馬歇爾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彼得·蔡斯表示:“馮德萊恩主席和其他相信歐盟可以通過讓步爲歐洲企業帶來穩定的人,可能會不幸地發現,那個爲了獲得‘籌碼’而撕毀美國在國際法下承諾的人,很可能也會撕毀這項協議。”
“這仍然是在瘟疫和霍亂之間做選擇”
根據美國與歐盟27日達成的貿易協議,美國將對歐盟輸美產品徵收15%的關稅。此外,歐盟將增加對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購買美國軍事裝備,以及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
路透社稱,15%的進口關稅稅率雖然低於特朗普曾威脅的30%,但遠高於歐盟最初希望達成的零關稅。歐洲新聞電視臺稱,這種巨大差異讓人覺得這是一項不對稱的安排,照顧美國的利益,而損害歐盟的利益。
德國總理默茨28日在柏林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雖然這一稅率幾乎將歐洲汽車行業現有的27.5%關稅稅率降低了一半,“但我完全清楚,這將給德國以出口爲導向的經濟帶來沉重負擔”。他說,對這個結果並不滿意,但也認爲,確實無法取得更好的結果。
另一個對協議明顯不滿的國家是法國。28日,法國總理貝魯在社交平臺X上寫道:“當一個由自由民族組成的聯盟,聚集在一起,共同維護其價值觀、捍衛其利益,卻決定屈服時,這真是黑暗的一天。”法國負責歐洲事務的部長級代表本傑明·哈達德表示,這項協議雖然爲受到美國關稅威脅的經濟體帶來“暫時的穩定”,但若歐洲不盡快覺醒,將面臨嚴重的“戰略脫節”。法國負責對外貿易的部長級代表洛朗·聖-馬丁則強調,歐洲不能就此止步,而是要認真思考自己是否仍是一股真正的力量,“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這場談判遠非終點”。
其他歐洲國家也對協議感到不滿意。愛爾蘭總理馬丁雖然對避免高關稅表示歡迎,但指出“‘比以往更高的關稅’將使跨大西洋貿易‘更加昂貴,更具挑戰性’”。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表示,雖然他支持歐盟與美國達成關稅協議,但對此“毫無熱情”。他還呼籲歐洲“振作起來”,加強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關係。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更是直言:“這根本不是協議。”
在歐洲層面,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毫不掩飾自己的不滿,他認爲歐洲顯然做出了一些難以接受的讓步。該委員會副主席凱瑟琳·範布倫普特的言辭更爲尖銳:“避免更高的30%關稅無疑會讓人鬆一口氣,但這仍然是在瘟疫和霍亂之間做選擇。”
“4月2日之前的世界一去不復返”
“這顯然是我們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達成的最佳協議。”歐盟委員會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等事務的委員謝夫喬維奇在28日的新聞發佈會上爲協議做辯護。據歐洲新聞電視臺報道,他還表示,特朗普在談判開始時就再次提出30%的稅率,這導致雙方反覆拉鋸,最終確定15%的稅率。“很明顯,4月2日(特朗普宣佈全球性的‘對等關稅’)之前的世界已經一去不復返。我們只需要做出調整,應對這種新方式帶來的挑戰。”
法國在多個領域未能實現其所追求的目標。美國《紐約時報》稱,儘管包括飛機在內的主要行業獲得了關稅豁免,但許多象徵“法國製造”的公司可能會發現,它們的產品對美國買家來說變得更加昂貴,如干邑、葡萄酒和香檳。法國葡萄酒和烈酒出口商聯合會表示,如果未能獲得關稅豁免,將對大西洋兩岸造成“極其劇烈的衝擊”。
同樣面臨風險的還有法國化妝品。法國美妝企業聯合會秘書長埃馬紐埃爾·吉夏爾表示,此前法國化妝品進入美國時享受零關稅,如今將被徵收15%的關稅。他稱這一變化構成“重大威脅”,可能導致多達5000個工作崗位岌岌可危。
在“德國之聲”看來,歐洲汽車製造商除了要面對亞洲競爭和向電動化轉型的成本之外,如今還面臨着另一個嚴峻的現實——對美貿易協議帶來的長期成本。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估計,馮德萊恩談判達成的這項協議每年可能給該國汽車行業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美國“政治新聞網”報道稱,協議要求歐盟在3年內從美國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的能源產品,理論上,這對美國油氣公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勝利。但實際上,專家認爲這一目標難以實現。因爲要達成這一目標,歐盟需將其從美國的能源進口量增加兩倍,同時還需要美國企業將其在全球範圍內的所有能源供應都轉向歐盟。相比之下,俄羅斯去年對歐盟的能源總銷售額僅爲230億歐元。此外,布魯塞爾方面缺乏足夠的手段來推動這一切成爲現實:能源進口完全由私營企業掌控。
西媒:歐盟“臣服策略”有效性尚待驗證
“德國之聲”稱,美國方面也會面臨損失。美國葡萄酒和烈酒批發商協會表示,如果美國對歐洲酒業徵收15%的進口關稅,將導致美國損失超過1.7萬個工作崗位和25億美元的業務。
《紐約時報》稱,美國對從歐洲進口的藥品徵收15%的關稅,將給製藥行業增加數十億美元的支出,並可能導致部分藥品價格上漲。這可能轉化爲美國人更高的自付費用,醫療保險費也隨之增加。
英國《衛報》稱,下一步預計歐美將於8月1日發表聯合聲明,然後,特朗普將簽署一系列行政命令,使協議在美國生效。歐盟則必須制定法律文書或國際協議才能使其生效。這可能需要數週時間。零關稅商品清單以及針對鋼鐵、葡萄酒和烈酒等行業的進一步關稅安排,還需要數週乃至數月的談判。
法國《世界報》評論稱,歐盟委員會此次主導的這一“非對稱妥協方案”凸顯出歐盟27國在應對美國時的掣肘與軟弱。雖然此次關稅協議被包裝成“不幸中的萬幸”,但新一輪15%的廣泛性關稅,將進一步削弱歐洲企業的競爭力,並推高出口商品價格。面對這些現實,歐盟委員會主席及歐洲商界只能寄希望於經濟環境的相對穩定。但事實上,這樣的期望毫無保障。美方行事不可預測且手段強硬,完全無視既有國際貿易規則。
“馮德呂特,從北約到關稅,歐洲試水對特朗普‘臣服策略’的有效性。”西班牙《機密報》29日以此爲題評論稱,當北約秘書長呂特稱特朗普爲“爸爸”時,許多歐洲人感到不寒而慄。如今,馮德萊恩以更剋制、更德國的方式效仿了呂特的策略。在會談期間以及結束時,她都採取“沉默策略”,讓會場迴盪着特朗普的聲音。
該報稱,不論是學者、外交官員還是政客,該協議的批評者都認爲,若換一種談判方式,歐盟本可以爭取到更多籌碼。到目前爲止,歐盟“臣服策略”的有效性尚未得到驗證。布魯塞爾方面最突出的擔憂是:達成的協議到底有多穩固?特朗普政府會遵守承諾嗎?倘若需要重新談判,是否已消耗太多談判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