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姆佳科技摘冠「新北新創之星」 陪跑制與場域驗證青年局打造創業加速跑道

▲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主辦「2025新創之星挑戰賽」決賽圓滿落幕,72隊新創歷經半年激戰,最終十強脫穎而出。(圖/記者林敬旻攝,下同)

記者張芳瑜/綜合報導

創業,常被形容是一條孤單的路。但在新北市政府青年局主辦的2025 VentureStar新北新創之星挑戰賽上,這條路卻不再孤單。比賽自3月徵件起,共吸引72組新創團隊投件,歷經半年多的培訓與選拔,最終10強脫穎而出,並由來自汐止的歐姆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勇奪冠軍。

活動現場熱鬧非凡,新北市長侯友宜特別強調,青年創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動能,去年的得獎團隊賽後完成募資2,800萬元、營收成長200%,「證明這個舞臺能真正幫助新創加速成長。」 創投公會理事長邱德成也指出,比賽不僅是一場競賽,更是投資生態的縮影,能讓創業者提早理解市場規則並串連資源,這正是「新創之星」的最大價值所在。

▲新北市長侯友宜出席頒獎典禮致詞,肯定青年局陪跑製爲新創打造完整加速跑道。

▲創投公會理事長邱德成(左)強調,新創之星不只是競賽,更是投資生態縮影,能幫助團隊提早理解市場規則並串連資源。

整場比賽展現出新創者的激情與自信,也傳遞出一種「被看見」與「被陪伴」的氛圍。對許多團隊而言,這場比賽除了爭奪名次之外,更像是一次真實的投資模擬、一場與市場和資源深度對接的演練,參賽團隊在臺上接受評審的犀利提問,下臺後的神情透露出的不只是緊張後的釋放,還有對未來挑戰的全新期待。

新北百工百業 是新創最佳試煉場

青年局長邱兆梅表示,新北市之所以舉辦新創之星挑戰賽,是因爲新北市是臺灣的產業縮影,「新北市是全臺中小企業與工廠最多的城市,也代表最直接面臨AI與淨零碳排挑戰。」她補充說,透過比賽給予新創一個已被驗證的頭銜,可以降低進入在地產業鏈的門檻,「藉此吸引科技新創進入新北,協助中小企業與傳產數位轉型與升級。」

邱兆梅特別提到,這場比賽不只是單一舞臺,而是結合了產官學與創投資源。「新北市政府和創投公會的合作,對於打造『新創之星』的意義非凡。因爲公會不是從單一投資人角度出發,而是代表創業投資的產業整體,因此能爲創業者帶來更全面的視角與專業資源,不只在地連結,也能接軌國際。」

當她談到「場域」時,語氣格外堅定。她形容新北就像一個「大型實驗室」,「無論是都會、農業、高齡社區,或是高科技聚落,新北都能提供驗證場域。」 對創業者而言,這意味着產品能在真實環境中測試,而不是停留在簡報上;這種「能落地」的條件,正是青年局希望新創能抓住的優勢,也讓比賽更具獨特性。

不只比賽而是陪跑 新創穫得「真實市場」的演練

與其他創業比賽不同,新北新創之星的特色在於「雙軌制」--比賽和陪跑並行。整個流程分爲三階段:書審、Pitch Day 和決賽。從最初的72隊,到最後僅10隊晉級決賽,過程嚴格到宛如一場小型的「投資路演」。

決賽現場氛圍緊湊,評審不只是聽簡報,更像真的在挑投資標的。青年局找來創投公會合作,邀請資深創投經理人與高階主管擔任導師,模擬「投資人怎麼看新創」;這讓參賽團隊必須拿出最實在的數據和最紮實的策略去迴應問題。

邱兆梅局長強調:「我們希望透過比賽,不只是給獎金和舞臺,而是提供陪伴,讓團隊真正具備進入市場與國際的能力。」 這正是賽事的核心精神,因爲對於新創來說,這種模式讓比賽的成敗不再是終點,而是成長的起點。

十強團隊多元 AI與綠能雙主題齊聚

今年晉級十強的團隊,橫跨兩大領域,題材十分多元。

在AI人工智慧組,有專注於雲端數據整合的「大橡科技」,協助企業與政府提升決策效率;致力於毫米波雷達的「毫米波科技」,主打智慧家電與車用座艙感測;打造支持者經濟平臺的「應援科技」,整合募資、票務與金流;以AI輔助室內設計的「點唐科技」,幫助設計師快速生成提案;以及聚焦保險數位轉型的「羅賓斯科技」,將傳統保險業帶進SaaS時代。

在綠能永續組,則有研發太陽能板自潔鍍膜的「加加減減公司」,幫助電廠提升發電效率;把農業廢棄物升級再利用的「恰口科研」,開發植物保護劑與保鮮劑;專注鋰電池回收再生的「處鋰科技」,翻轉廢棄電池價值鏈;以及以雲端報銷系統協助企業永續轉型的「擁樂數據」。最後,奪冠的「歐姆佳科技」則以高效射頻檢測方案切入半導體與通訊領域。

▲▼新北新創之星十強團隊,橫跨AI人工智慧與綠能永續兩大領域,展現新創多元實力。第二名由「應援科技」獲得,第三名則是「恰口科研」。

這些團隊的題材或從生活應用延伸至能源科技,或是深入到B2B產業鏈的痛點,觀賽者對此印象深刻,在場不少人驚呼:「這些題目比想像中還硬!」這樣的回饋顯示,臺灣新創正在擴展舞臺,從生活應用的創意進入到產業核心。

投資陪跑者眼中的新創:創業是一段「英雄之旅」

擔任決賽評審的創投公會副理事長林宇聲,用一句話總結創業歷程:「新創,是自我懷疑卻又一意孤行的英雄之旅!」他進一步點出比賽的重要價值,很多創業者擔心參加新創比賽,不就是把創新的idea告訴大家了?但林宇聲認爲,願意把點子公開表達,正是邁向市場化與獲得投資人的第一步,而且「競爭者應該是在後面追趕你」不需要爲此擔憂。林宇聲表示:「我們看新創不會只看點子,而是會回到市場與需求。創新是必要條件,但真正決定能否被投資,關鍵在於實現的可能性與發展性。」

▲創投公會副理事長林宇聲擔任決賽評審,他認爲新創是自我懷疑卻又一意孤行的英雄之旅」。

他指出,這場比賽能夠給予新創更多練兵機會:「它能幫助新創印證創意、串接資源、降低資訊落差、凝聚團隊士氣,甚至促進跨域共創。這五個面向就像五隻手指握成拳頭,能幫助新創奮力出擊。」另外,林宇聲也提醒臺灣團隊在AI與綠能領域仍有課題:「很多團隊的技術很好,但缺乏跨國市場的驗證,或是對募資節奏掌握不夠,這些都是未來要補上的功課。」

針對新創國際化的部分,林宇聲表示他心目中的國際化不是單純到海外賣產品,而是「必須通過跨國市場驗證、導入國際級商業模式、並緊跟全球產業趨勢」像是在AI領域,他認爲臺灣的優勢是工程實力,但還需要更多國際市場的商業模式導入;在綠能永續方面則是有不錯的技術,但法規配套和市場規模仍需突破。這些中肯直白的提醒能使新創團隊獲得更多啓發,也凸顯出比賽在提升新創市場敏感度與國際視野上的關鍵作用。

冠軍團隊歐姆佳:從質疑到自信的轉折

勇奪冠軍的 歐姆佳科技,專注於半導體與通訊產業的高效測試方案。執行長 鞠志遠 坦言:「原本以爲最多拿個第三名,沒想到最後能奪冠,真的很意外。」鞠志遠回憶得獎關鍵時表示:「我們公司成立第4年,過程中遇過不少挑戰,也找到解決方法。所以評審的問題,我們都能第一時間自信回答,讓他們相信我們是『比較不會倒的公司』。」

▲奪下本屆冠軍的歐姆佳科技專注相控陣列天線及半導體射頻檢測技術,執行長鞠志遠分享從質疑到自信的心路歷程。

對歐姆佳而言,新創之星不只是一次比賽,更像是打開產業鏈資源的起點。鞠志遠坦言,公司一路走來專注於技術開發,過去鮮少參加大型創業競賽,這次參賽讓他們第一次與更多投資人直接對話,也清楚看見外界對射頻檢測技術的需求與回饋。他說未來三個月最期待的是賽後的創投陪跑:「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資金,而是一個可靠的夥伴。希望透過新北市的支持,特別是國際市場的連結,能幫助我們更快走出去。」

鞠志遠補充,公司接下來計劃將技術擴展至更多國際標準規格檢測,並希望藉助陪跑計劃與產業顧問資源,加速打入海外供應鏈。他強調,這次比賽的最大收穫是「找到更多能一起解決問題的人」,未來將以更成熟的策略,讓技術落地並走向國際市場。

新北作爲跳板 從比賽走向國際

這場賽事不僅是比賽,更像是一個新創的「出海跳板」。新北青年局設計的獎勵,不只是獎金(冠軍20萬、亞軍7萬、季軍3萬),還包括創投陪跑、Podcast曝光、創投年會Demo Day等資源。對新創而言,這些後續資源的價值,遠比單純的獎金更實際。對此,邱兆梅表示:「新北新創之星不是一場比賽,而是一條創業加速跑道。希望所有團隊能從這裡出發,放眼國際,讓臺灣新創在全球市場發光發熱。」

隨着賽事落幕,參賽者們離開舞臺,有人懷抱喜悅,也有人略帶失落,但共通點是,每個團隊都比比賽前更加清楚自己的優勢與不足,這纔是最大的成功--參加比賽讓創業不再孤軍奮戰,而是有一羣夥伴一起跑向未來,這正是新北打造「新創之星」的最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