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與美國達成協議 15%關稅將成爲全球新底價?
▲美國總統川普在英國蘇格蘭坦伯利與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握手。(圖/路透)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美國總統川普與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在蘇格蘭川普自家高爾夫球場見面後,宣佈達成一項涵蓋關稅、能源與投資的大型貿易協議,距離原訂8月1日實施的高達30%關稅最後期限僅剩不到一週。
根據目前公佈的協議概要,美國將對歐盟大部分輸美商品徵收15%的關稅,涵蓋葡萄酒、汽車、藥品與部分半導體,但不包括鋼鐵與鋁(維持現狀),也不會疊加至原有關稅之上。
作爲迴應,歐盟承諾將採購高達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產品(包括天然氣、石油與核燃料),並在既有水準上對美投資6,000億美元。此外,歐盟還將大規模購買美國軍事裝備,雖尚未公佈具體金額。
此舉成功避免一場針對全球1.7兆美元貿易額的跨大西洋貿易戰,歐洲領導人紛紛表示雖然條件嚴峻,但總算爲市場帶來「可預測性」。德國總理默茨與歐盟高官也強調,談判雖充滿壓力,但結果有助保護歐洲出口導向經濟,尤其是汽車與醫藥產業。
更引人注意的是,川普在會後明言「我們將與其他三、四個國家達成協議」,而「大多數規模較小、貿易重要性較低的國家,將收到僅設定關稅稅率的通知信函」。目前已知包括印尼、菲律賓、日本等亞洲夥伴皆已敲定15-20%區間的稅率協議,墨西哥,加拿大跟臺灣和韓國等貿易伙伴國,都還在等待最新談判進度中!
當川普說美國要的是「公平」 誰能說不?
川普與歐盟的新協議,15%的稅率不是談出來的底線,而是川普政府早已認定的「公平基準」。協議細節尚未完全公開,美國與歐盟雙方在會後說法也有差異,川普堅稱鋼鐵和鋁的50%關稅維持不變,而馮德萊恩則指出雙方已達成建立進口配額以降低部分歐洲金屬稅率的共識。
此外,川普宣稱歐洲市場「已全面開放」,但歐盟方面則強調僅針對特定品項、特定產業進行零關稅安排,並承諾未來逐步擴大涵蓋範圍並處理非關稅壁壘。
不過,雙方達成協議的指標意義,是15%的關稅應該確定成爲川普所定義的「基礎互惠關稅」。貿易經濟學家普遍認爲,雖然15%遠高於過去全球自由貿易的平均水準,但相較於更高的不確定性,企業反而願意接受這個「穩定但偏高」的新起點。
▼川普與歐盟的新協議,15%的稅率不是談出來的底線,而是川普政府早已認定的「公平基準」。(圖/路透)
川普的歐盟關稅協議背後 有幾個必須注意的訊號
第一,15%成爲川普對世界開出的底價,不論國家大小、貿易額高低,這個數字可能成爲廣泛適用的基準。這不是一次性的策略,而是一種貿易政策的結構重組。
當全球主要經濟體,包括歐盟、日本,都以15%作爲起始點,目前看來只有最早達成協議的英國談到了10%的關稅,其他國家,大部分能爭取到的最佳數字可能就是15%。
第二,企業界當然不會喜歡這樣的稅率。但更不喜歡的是「變來變去」。大多數企業寧可面對穩定的15%,也不願面對更低但高度不可預測的政策。在不確定時代,確定的成本比不可預測的便宜。這是川普非常擅用的籌碼,因爲商場上的現實是川普團隊最熟悉的心戰基礎。
第三,川普政策透明度極低,幾乎沒有完整文件公佈,不管是這次與歐盟的協議,還是之前幾個協議的安排,都是由白宮宣告、各國被動迴應的貿易劇本。因此,不論跟川普團隊談判內容如何,都要謹慎處理,因爲最終美國官方的宣告纔是最後版本。
筆者多次強調,川普關稅戰的邏輯是按照海湖莊園藍本進行。其中建議美國對各國的平均關稅應該達到17%,對美國纔算公平!川普和他的團隊深信,美國對世界貿易做出了貢獻,但沒有被公平對待,而現在他要向世界收取美國應得的報酬!
至於川普爲何認爲美國沒有被公平對待? 由幾個面向解釋
技術上,川普認爲美國是世界產業鏈上游技術的主要來源——半導體、軍工、AI與製藥等核心技術平臺幾乎都由美國掌控。川普團隊認爲,正因有美國投資高等教育和研發,各國才能從美國轉移創新的技術來開發下游產品、也因此纔能有貿易盈餘。換句話說,沒有美國,各國都沒有貿易可做?!
國防上,美國提供安全保障,不論是對歐洲的北約承諾、對亞洲盟邦的軍事部署,這些都讓其他國家得以節省軍事開支,專注經濟發展。川普的問法簡單粗暴卻讓美國民衆有共鳴:「我們幫盟友保家衛國,卻被盟友佔便宜?」
因此,他認爲合理的補償,是讓所有國家繳交「經濟公平稅」,以關稅形式回補美國所做的全球性貢獻。
這種思維邏輯合不合理?當然很有問題!但筆者要強調,對川普而言,重要的不是世界怎麼看他,而是美國民衆是否相信他「讓美國不再吃虧」。更直白的說,川普不在乎這樣的做法對美國是否有長遠影響,他只關心接下來三年多,美國市場是否能持續樂觀!
川普沒有要當國際社會的協調者,調解和平也有代價!他自認是代表美國收取過往損失的收帳者,只要曾經因爲美國得利,就該補償。
那麼,臺灣該怎麼辦?筆者說過,臺灣不應也不能再用「盟友」的想像來理解美國對臺政策。川普與其團隊的行動邏輯是隻有交易,沒有情感。在川普對各國關稅即將揭曉之際,臺灣最務實的思考方式,就是認清,「少輸就是贏」。
在川普設定的新規則下,沒有人能完全不受傷。臺灣的目標,不該幻想能「避免所有風險」,而應該要「爭取風險可控」。比起思考關稅數字,不如思考如何爭取在特定臺灣具有優勢的產業中,透過企業經由他們在美國的客戶去影響美國政府的舉措,例如將臺灣關鍵產業納入「豁免清單」等,爭取以合作來降低衝擊!
這場遊戲臺灣不需要贏,但不能輸得太快、太多。臺灣不可能改變川普,但絕對可以改變我們迴應川普的策略思維!
▼臺灣的目標,不該幻想能「避免所有風險」,而應該要「爭取風險可控」。(圖/總統府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