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亞代表齊聚亞洲生技大會 啓動亞洲區域生技合作工作小組
亞洲生技大會舉辦區域合作論壇,超過10國生技代表與會參加。(亞洲生技大會提供/洪凱音臺北傳真)
亞洲生技大會今年與外貿協會共同舉辦區域合作論壇,邀請國際生技協會聯盟、澳洲、韓國、美國、日本、荷蘭、菲律賓、加拿大、印度與新加坡等歐美亞超過10國代表齊聚一堂,深入探討生技產業的區域合作契機及發展未來;論壇決議啓動「亞洲區域生技合作工作小組」,作爲持續溝通平臺,在法規、投資、新創育成及臨牀試驗等議題互相交流。
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表示,今年首次有10國以上參加區域合作論壇,不論在法規協和、國際多中心臨牀試驗合作、創新投資,以及聯合研發等議題均有互相合作機會;澳洲墨爾本聖文生醫院研究副主任Tam C. Nguyen表示,澳洲臨牀試驗生態系統完善,吸引全球生技公司至澳洲進行第一期臨牀測試,但唯有跨國法規協調才能擴大效益;加拿大駐臺北貿易辦事處貿易暨投資處處長敬獵人(Ed Jager)則分享該國以AI加速新藥開發和精準診斷的經驗,加拿大也將持續深化亞洲夥伴關係。
荷蘭投資局臺灣與南韓區的執行局長賴和絲(Mariëlle Lagers)表示,歐洲藥品管理局(EMA)駐地荷蘭,推動法規科學創新與藥品安全,也因此荷蘭十分適合作爲亞洲生技業者拓展歐洲市場及進行國際多中心臨牀試驗的合作伙伴。
日本生物產業協會(JBA)執行理事冢本芳昭(Yoshiaki Tsukamoto)表示,日本企業具備雄厚資本,期望鼓勵資金能更多投資在創新技術及培育新創公司。前印度生技產業協會理事長Murali P.M.表示,印度正推動生技製造政策,優化生物相似藥(biosimilars)監管,並設立高達120億美元的研發基金支持生技產業。菲律賓宣佈將建立生技園區,投入億元美金規模之研發預算,搭配生技相關資源提供優良地理與環境條件,期待吸引更多生技企業。
新加坡經發局生物醫藥產業高級副總裁吳婉儀提到,新加坡已建構領先區域的mRNA生技生產平臺;韓國生技協會公共事務主任Jurie Huang強調跨境投資的重要性;生技創新協會(BIO)副總裁Kelly Seagraves表示,儘管政治局勢變動,但美國國會與各州均支持生技產業,鼓勵亞洲合作伙伴突破區域藩籬、善用多元資本來源。
國際生技協會聯盟主席Claire Skentelbery與身兼此聯盟副主席的臺灣生物產業協會秘書長林治華均表示,希望透過各國生技協會的整合協作,能有效整合多方意見、提出更具體可行的執行政策,降低產業與政策溝通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