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拚算力今年簽下交易金額已超越1兆美元 資金從何而來?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OpenAI把資金大量投入基礎設施、晶片和人才,但手上資本遠不足以支撐這些宏大的計劃。路透
OpenAI今年已簽下總金額約1兆美元、目標在未來十年取得超過20GW(百萬瓩)的運算能力,用於支撐旗下人工智慧(AI)模型的運作。這規模之大遠超過營收,引發外界質疑OpenAI資金從何而來。
OpenAI全面衝刺算力,已陸續和輝達(NVIDIA)、甲骨文(Oracle)及CoreWeave敲定交易,週一又和超微(AMD)達成類似合作協議。
據OpenAI高層估算,目前每1GW的AI運算能力建置成本約爲500億美元,換算下來總金額高達1兆美元。
這些交易也使得多家科技巨人漸漸和OpenAI成爲命運共同體。OpenAI何時能夠獲利以支撐不斷膨脹的財務壓力,如今更受市場矚目。
DA Davidson分析師盧利亞(Gil Luria)警告:「OpenAI根本沒有能力作出這些承諾。」他強調,OpenAI今年可能虧損100億美元。
他說:「矽谷那套『先撐氣勢再做事』的文化,就是要讓更多人押上籌碼。如今,多家大型企業都在OpenAI身上押了重注。」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OpenAI把資金大量投入基礎設施、晶片和人才,但手上資本遠不足以支撐這些宏大的計劃。此外,這些交易也涉及OpenAI與合作伙伴之間的循環式安排,還有尚未敲定的複雜融資條件。
據金融時報估算,OpenAI和輝達、超微簽下的合約成本,可能分別高達5,000億美元和3,000億美元,不過兩項合約都包含部分回饋機制,可協助OpenAI支付購買晶片的費用。
與甲骨文(Oracle)的合作將再花費3,000億美元,而資料中心業者CoreWeave則披露,與OpenAI的運算合約金額超過220億美元。
OpenAI今年1月也和軟銀、甲骨文等公司共同啓動名爲「星際之門(Stargate)」的計劃,承諾最多投資5,000億美元,用於OpenAI在美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但目前尚不清楚,與輝達和超微的合約會如何結合星際之門計劃。
OpenAI尚未說明,是否將直接購買晶片,或透過雲端運算合作伙伴代爲採購,但預料其中一部分輝達晶片將以租賃方式取得。OpenAI也已從供應商方面爭取到可觀的財務優惠,作爲採購晶片的回報。
輝達計劃未來十年對OpenAI投資1,000億美元,提供的資金可用於採購輝達晶片,建置AI資料中心。
超微則將給予OpenAI認股權證,可用每股僅1美分的價格,最多買下超微10%的股份,條件是雙方合作項目達成特定目標,其中部分和超微股價表現掛鉤。
超微股價週一收在接近204美元,若持續上漲,OpenAI可透過出售持股籌措資金,用於採購超微晶片。
超微執行長蘇姿豐週一說:「這是一個相當創新的架構,也不是輕易就能談成的。」
凡和OpenAI的合作,也爲合作伙伴帶來利多。甲骨文上月宣佈合作後,市值大增2,440億美元;超微週一勁揚近24%,市值一日內增加630億美元。
這些「循環式關係」引發外界對AI泡沫的疑慮,特別是在投資人擔心AI資料中心支出正撐起美國經濟成長之際。
爲擴張業務,OpenAI已透過增資並透過舉債來籌募龐大資金。OpenAI去年取得銀行貸款40億美元,過去一年來又從創投籌得約470億美元,且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有待最大金主微軟敲定。
金融時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本月估值已達5,000億美元的OpenAI,正準備再舉債數百億美元,用於基礎設施投資。
OpenAI的信用風險已引發市場關注。穆迪指出,甲骨文未來資料中心的業績,很大部分仰賴OpenAI這個尚未證明能實現獲利的公司。
OpenAI預期,隨着推出新產品,再加上ChatGPT付費用戶數倍增,未來幾年營收將從目前的120億美元大幅成長。
奧特曼週一表示,實現獲利「不在我現在最擔心的前十件事」。他說:「當然,總有一天我們必須獲利極豐,我們有信心,也有耐心達到那一步。當下我們正處於投資和成長階段,並盡力兌現價值。」
一位矽谷資深投資人說:「OpenAI從事的業務遠比Google或微軟更吃資本,卻在一開始就沒有成本控管的概念。」
他指出,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和甲骨文創辦人艾利森都是在「差點破產之後才痛改前非」,開始大幅削減營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