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傳明年開始量產自研AI晶片 攜手博通打造「XPU」運算架構
金融時報報導指稱,OpenAI已經準備從2026年起進入自研AI晶片量產階段,將與博通 (Broadcom)合作開發,目標放在滿足龐大的AI運算需求,同時減少對NVIDIA的GPU高度依賴。
博通執行長陳福陽近期透露,公司已經獲得一筆高達100億美元的晶片設計訂單,雖然未明確透露客戶,但相關消息人士指稱此客戶正是OpenAI,而其客製化晶片僅用於內部預算,並未計劃對外銷售。
打造自有運算核心 應對算力壓力
早在2023年,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就曾公開抱怨GPU供應不足,導致API服務速度與穩定性受限,當時便傳出OpenAI積極探索自研晶片的可能性,並且與博通、臺積電等業者洽談合作。
隨着GPT-5上線後帶動運算需求急遽成長,OpenAI不僅計劃在五個月內翻倍擴充運算伺服器規模,更希望透過自制晶片補足未來潛在的GPU短缺,同時降低長期硬體支出成本。
博通與臺積電扮演角色
目前尚不清楚臺積電是否持續參與此合作,不過從博通在網通晶片設計上的經驗,加上臺積電在先進製程量產的領先地位,仍被視爲OpenAI建立晶片自主化的兩大關鍵合作對象。
AI晶片市場競局
OpenAI自研晶片計劃不僅是迴應短期供應問題,更將影響AI半導體產業佈局。
NVIDIA目前仍是AI技術市佔領導者,在第二季財報中公佈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56%,即便受限於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限制,H20晶片尚未出貨,依然呈現強勁成長力道。
隨着Google、亞馬遜、微軟先後投入自研AI晶片,OpenAI若跟進加入打造自研晶片,更凸顯市場正加速走向「XPU化」的客製化異構運算架構發展,藉此提升AI工作負載效率,並且大幅降低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
自給自足的新戰略
從OpenAI的立場來看,投入自研晶片並非要挑戰NVIDIA的市佔地位,而是爲了確保自家AI模型與服務能更穩定運行,避免因供應瓶頸或成本飆升而受限。自制晶片也意味OpenAI將能更緊密整合AI模型特性與硬體架構,藉此在能效與延遲上取得最佳化。
隨着明年量產時程臨近,OpenAI的自研晶片能否順利落地,不僅攸關公司本身的成長動能,更可能進一步推動AI基礎建設自主化浪潮,讓全球AI技術競賽從「演算法比拼」進入「軟硬整合」的新階段。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mashdigi,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