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批川普扯中國明朝 到底發生什麼事?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3位得主,13日得知獲獎後異口同聲砲轟美國總統川普發動貿易戰、打壓學術,堪稱是史上最大自傷。上圖左起依序爲2025年度經濟學獎得主美、以雙重國籍學者莫基爾、法國學者阿吉翁、加拿大學者郝伊特。(美聯社)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3位得主,得知獲獎後砲轟川普政府對高等教育及科學研究的攻擊,是「中國明朝以來的最大烏龍球」。明朝發生什麼事情,爲何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批評川普時,會扯到明朝?
綜合路透等報導,美、以雙重國籍學者莫基爾(Joel Mokyr)、法國學者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加拿大學者郝伊特(Peter Howitt)等3位學者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3人的研究確認,人類歷史長河中,創新是促成經濟持續成長、改變人類生活水準的關鍵力量,過去經濟停滯是歷史常態,近代數百年來的進步不該視爲理所當然。
目前在美國西北大學任教的莫基爾表示,他擔憂在川普治理下,美國恐失去在科學研究及教育領域的領先地位,現任政府對高等教育及科學研究的攻擊,可能成爲史上最大烏龍球,或至少是「中國明朝以來的最大烏龍球」。
明朝到底發生什麼事?爲何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要說,川普政府對高等教育及科學研究的攻擊,是「中國明朝以來的最大烏龍球」?
曾經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Noel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在1930年代開始研究中國科技史,提出一項知名的問題,「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爲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這項提問被稱作是「李約瑟難題(Needham's Grand Question)」。
有一說認爲,明朝從開國以來就推行了近200年的海禁政策,也是當時唯一禁止發展科技的國家,頒佈「凡製造機械者斬」的禁令,禁止民間研究天文、收繳天文學著作、限制欽天監人員及其子孫從事天文學工作,以及功利性的科技發展態度,缺乏對科學理論的興趣。這些措施導致西方科技傳入時接納有限,科技知識未廣泛普及。
根據中國社科院公佈「明朝海禁:恐懼『敵人』引發的閉關鎖國」一文指出,朱元璋下令「寸板不準下海」,到洪武七年(1374年)更下令撤銷自唐朝以來就存在、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到洪武三十年(1397)年禁止下海通番,徹底閉關鎖國。到隆慶元年(1567年)的「隆慶開關」,歷經193年。
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爲,明朝並未禁止科學發展,相反在某些領域有顯著進步,如火器製造與軍事技術的進步,引進了傳教士的西方天文觀測技術,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進了中西方科學文化的交流。另外,1405年鄭和七下西洋,造船及航海技術都領先世界。晚明科學著作更是衆多,例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徐光啓的《農政全書》、方以智的《物理小識》、程大位的《算法統宗》、吳有性的《瘟疫論》、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等等。
但是,西方在工業革命、文藝復興之後,急起直追,也是事實,人才輩出,包括笛卡兒、箂布尼茲、牛頓、愛恩斯坦,建構了科學的典範。
李約瑟難題直到現在仍然沒有等到一個完整的答案,至於今年3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莫基爾爲何會有「中國明朝封閉時期禁止科學探索」的印象?最主要可能原因,或許是與明朝實行的「海禁政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