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醫學獎美日3學者獲獎 國內學者:為免疫學研究領域開啟大門
諾貝爾醫學獎由西雅圖系統生物研究所學者布倫科(Mary E. Brunkow)、任職美國Sonoma Biotherapeutics的藍斯德爾(Fred Ramsdell)、大阪大學學者阪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共獲得該殊榮,以表彰其對「調節性T細胞」的相關研究發現。取材自諾貝爾獎臉書
2025年諾貝爾醫學獎由美國學者瑪麗·布倫科(Mary E Brunkow)、蘭姆斯戴(Fred Ramsdell)與日本大阪大學免疫學前沿研究中心特任教授阪口志文等3名學者共享,其以研究「調節性T細胞」獲得殊榮。國內學者表示,此研究爲免疫學研究領域開啓一扇大門,於自體免疫疾病、癌症及器官移植等,具有突破性的醫療進展,免疫學已成爲未來研究顯學,更說「想要拿諾貝爾獎研究免疫學就對了」。
諾貝爾獎委員會說明,三人工作揭示了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s)如何在體內控制免疫反應,防止免疫系統攻擊自身組織,對自體免疫疾病、癌症免疫療法等領域具有深遠影響。2025年諾貝爾獎金爲1100萬瑞典克朗,約臺幣3566萬元,獎金會依基金會當年投資績效做調整。
臺灣科技媒體中心(SMC)今舉辦線上記者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牀醫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斯婷說,過往對於免疫學理解,着重在提升免疫細胞活化,但日本學者阪口志文於1995年發現「調節性T細胞」,它可以調控、抑制免疫細胞,而瑪麗·布倫科、蘭姆斯戴二位研究者發現了調節性T細胞中重要調節基因「Foxp3」,此對自體免疫疾病、癌症治療及器官移植等治療,具有突破性的發現。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王維樂說,調節性T細胞中的「Foxp3」基因,對於免疫系統的恆定十分重要,過去在動物實驗發現,如果小鼠缺乏「Foxp3」基因,將引起嚴重的自體免疫疾病,壽命將從正常二年到活不過一個月,可見此基因的重要性,因爲,免疫系統需保持中庸之道,過猶不及都是不好的。
「調節性T細胞如果是一個交響樂團,Foxp3基因就是樂團的指揮,能讓調節性T細胞功能正常發揮」。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微生物與免疫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徐嘉琳進一步說,調節性T細胞有如免疫系統中的警察,以防免疫系統過於活化,不要過度反應,相反的如需免疫系統活化,調節性T細胞也能扮演重要角色。
徐嘉琳說,此研究發現對於臨牀治療發展,如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或是換季時的打噴涕、食物過敏引起的皮膚搔癢,或肝臟、腎臟器官移植後免疫系統對新器官排斥,甚至是針對自體免疫引起的糖尿病等,可以經調節性T細胞抑制免疫反應。另,癌症治療時需免疫力活化時,可藉由移除調節性T細胞的抑制功能,達到此一目的。目前全球約有200多個調節性T細胞相關研究正在進行,臺灣也有生技公司進行相關研究,相信往後就能運用在生活當中。
至於,此研究對於未來醫學的影響,徐嘉琳說,如老化或失智症、阿茲海默氏症等神經退化疾病,甚至肥胖都與免疫系統有關;陳斯婷則說,像是生理時鐘也與自體免疫有關,可作爲未來可研究的領域,而王維樂則說,自閉症、漸凍症等也與免疫有關,因此,「想要拿諾貝爾獎研究免疫學就對了」。
國立陽明交通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陳念榮表示,這次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日本大阪大學學者阪口志文,其實經常獲邀來到臺灣演講,是一名具有書生氣息,嚴謹、和善的學者,他曾到大阪大學參訪,並與阪口志文的妻子一起在實驗室工作一週,夫妻兩人都十分和善,其實臺灣許多進行調節性T細胞的研究學者都認識阪口志文。
王維樂說,其實「調節性T細胞」於10、20年前就曾有學者提出相關理論,但當時卻傳出有實驗造假問題,如今,瑪麗·布倫科、蘭姆斯戴與阪口志文3名學者經多年重新研究,一定遭受許多困難及挑戰,如今告知世人調節性T細胞確實存在,榮獲諾貝爾獎可說是十分不容易。
不過,先前獲獎的免疫學研究,包括免疫檢查點「PD-1」,或是去年獲得唐獎「生技醫藥」得主是頒給發現GLP-1,也就是促成瘦瘦針的科學家,其相關研究成果都已在臨牀運用一段時間,而「調節性T細胞」在臨牀運用這方面有些劣勢,因此,對於阪口志文獲獎,他深感意外,但此研究確實爲免疫學研究領域開啓一扇大門,這應是諾貝爾獎委員會委員所看重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