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卡曼訪清大 鼓勵青年勇敢參與改變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卡曼(左)17日在清華髮表演說,中文系系主任侯道儒擔任主持人,現場氣氛溫馨愉快。(清大提供/王惠慧新竹傳真)

清華大學17日舉辦「諾貝爾大師在清華」系列活動首場講座,邀請201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塔瓦庫.卡曼(Tawakkol Karman)以「永續發展與共同未來」爲題發表演說,她鼓勵現場年輕聽衆,「不要讓別人決定你們的未來,未來要由你們親手寫下。」

卡曼是葉門記者與人權運動家,2011年成爲首位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的阿拉伯女性,被譽爲「阿拉伯之春的女士」。她創立「無鎖鏈女記者組織」(Women Journalists Without Chains),推動新聞自由與女性權益。面對逮捕與威脅時,選擇以非暴力行動守護民主與人權。

卡曼指出,永續和平必須以人權與正義爲基礎,年輕世代不能只當旁觀者,而要用知識與行動參與改變,爲自己和世界負責。

卡曼也指出,女性權利不只是「性別議題」,是人權與民主的一部分。「讓女性成爲完整的平等夥伴,而非暴力與歧視的受害者。」並鼓勵女性與年輕世代參與更多公共事務,對不公不義保持敏感,從選擇與行動累積改變。

談到臺灣,卡曼讚許臺灣在民主與科技發展上的成就,指出臺灣在區域安全與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她說,「臺灣最珍貴的財富,不只是科技與經濟,還有自由的人們。」

另一方面,卡曼也提醒臺灣在發展產業與科技的同時,要保護土地與環境。她認爲,能源轉型與發展再生能源是抵禦全球暖化的重要關鍵,呼籲公民持續關注,督促政府把承諾化爲具體行動。

清大校長高爲元表示,卡曼的故事提醒我們,人權並非理所當然,清大很榮幸能邀請到她來臺分享人權奮鬥的經驗。他說,當全世界都在談AI與半導體時,更不能忽略人權這個發展基礎,「沒有人權保障,科技的進步將失去意義。」

卡曼也與師生面對面座談,科管院學生江瑜庭在座談中提問,面對逮捕與威脅時,該如何在挫折中維持行動力量。卡曼則回答,支撐她走下去的關鍵是「希望」與「知識」,並勉勵在場年輕學子:「把自己視爲改變的一部分、成爲問題的解方。」

「諾貝爾大師在清華」系列活動由清華大學主辦,與世界和平基金會(International Peace Foundation, IPF)合作,在「臺灣橋樑計劃」(TAIWAN BRIDGES)架構下進行。繼卡曼之後,明年4月清大將再邀請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文.羅斯(Alvin E. Roth)與化學獎得主布萊恩.克比爾卡(Brian K. Kobilka)到校,持續創造具前瞻性的國際對話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