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遭“冒充微博好友詐騙”,爲幫“好友”挽損被騙一萬元
新京報訊(記者張靜姝 通訊員盧忠凱 陳曉琳)新京報記者從北京鐵路警方獲悉,進入8月份以來,北京鐵路警方連續接報多起涉及“冒充微博好友詐騙”類警情,詐騙分子通過“精準僞裝、支付遇阻、購物墊付”等方式實施犯罪。北京鐵路警方提示廣大旅客,轉賬匯款一定要多方覈實,切忌陷入對方騙局造成財產損失,如遇電信網絡詐騙不要慌張,要牢記“止付黃金半小時”原則,及時報警最大程度挽回經濟損失。
8月10日,公安處反詐中心接到旅客許女士報警,稱其遭遇電信網絡詐騙。據許女士講述,她在火車上收到一位微博好友的私信,因該人頭像與暱稱跟她朋友曾女士一樣,她便認爲對方就是曾女士。
聊天過程中,騙子謊稱自己前兩天預訂一個包,因手機無法使用,無法聯繫商家,便請求許女士幫忙聯繫商家詢問包的具體情況。隨後,許女士按照騙子操作添加了客服人員。在聊天過程中,客服發來一個訂單圖片,上面顯示已付定金4000元,還有剩餘尾款24899元需要在50分鐘內完成支付,否則4000元定金不予退還,並催促許女士儘快支付尾款,許女士隨即將該情況告知“曾女士”。殊不知,這是一場騙子自導自演的騙局。
見許女士沒有懷疑自己的身份,騙子謊稱訂單正在維護,且手機故障無法付款,請求許女士代爲支付。在獲取許女士銀行賬戶後,騙子便給許女士發了一張給其銀行卡成功轉賬25000元的照片截圖,聲稱大約需要1-2小時後才能延遲到賬。爲了不讓自己的朋友遭受4000元定金損失,許女士便相信了騙子的話,按照客服提示進行操作,待發現自己被騙時,已經向客服轉賬10000元。
北京公安處刑事偵查支隊民警介紹,結合管內今年以來發案以及預警勸阻線索推送情況分析,“冒充微博好友詐騙”類警情已佔全年發案的14.3%。
騙子都是利用修改聊天軟件頭像、暱稱等方式僞裝成受害人的朋友,進而獲取受害人的信任,通過所謂的“支付遇阻、限時支付、延遲到賬”等手段,讓受害人陷入一種焦慮的狀態,即出現“如果我不幫他,他的定金就會遭遇損失”,“他都給我轉賬了,就是有點延遲,要不我先給他付了吧”等心理,進而實現詐騙的目的。
如果受害人當時可以通過電話或者視頻連線與“閨蜜”或者其家人、單位取得聯繫,多方確定是否有此事,很輕易便可識破騙子的伎倆,避免遭受財產的損失。
另據辦案民警講述,在受害人轉賬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轉賬中斷或者轉賬失敗,同步出現銀行或者支付寶等金融機構發來的“風險控制”提示,這是因爲嫌疑人的賬號已經被標記存在安全風險隱患,同時也是在提示廣大羣衆要注意甄別。在遇到轉賬遇阻的情況時,騙子往往會通過讓受害人在其他渠道充值或者購買門票等高價值物品的方式進行“折抵”,如遇上述情況一定要提高警惕,這是犯罪分子常用的詐騙手段,切記做好對方身份的確認工作,避免進一步遭受財產損失。
編輯 楊海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