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容易睡不好、助眠飲品有幫助?效果「因人而異」先做到一件事再說!
▲對許多上班族與學生而言,早起像打仗,但掌握睡眠時間與品質兩大關鍵,就能輕鬆告別昏沉早晨,神清氣爽迎接新一天!(圖/Pexels,下同)
記者萬玟伶/綜合報導
對許多臺灣上班族與學生來說,早上起牀是一場硬仗——鬧鐘一次次被延後、腦袋昏沉、早餐草草應付,整個上午都像在和瞌睡搏鬥。根據日本《ELLE girl》報導,睡眠改善講師兼營養師篠原繪里佳指出,這種「早起困難」並非無解,只要掌握時間與品質兩大關鍵,人人都能迎來神清氣爽的早晨。
篠原表示,早上起不來的主要原因有三:1. 睡眠品質差2. 長期睡眠不足3. 生理節奏混亂
改善的第一步,是檢視自己早晨是否精神飽滿、是否能愉快吃早餐、白天是否不易犯困,以及假日與平日的作息差距是否過大。
她指出,許多人誤以爲「整夜不醒來=睡眠品質好」,但如果缺乏深睡眠,即使睡滿時間,仍可能醒來就覺得疲倦。特別是女性,受月經週期與更年期影響,深部體溫在夜間難以下降,心跳加快、交感神經活躍,睡眠品質更容易下降。
至於睡眠時間,篠原強調,時間與品質同樣重要。研究顯示,連續10天只睡6小時,表現會下降到與熬夜同等的程度。國際與日本衛生單位皆建議,成人每日應睡7~9小時,最低6小時、最多10小時爲可接受範圍。
想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睡眠時長,可嘗試提早30分鐘上牀、連續幾天觀察狀態,或連續4天不設鬧鐘,讓身體自行調整至自然醒的時刻。
篠原也提醒,晨型人與夜貓子的體質雖由基因決定,但可透過生活習慣改善早晨狀態,例如固定就寢與起牀時間、增加白天光照與活動量、避免晚間過度使用手機,以及控制咖啡因與酒精攝取。(測測你是晨型人還是夜貓子? https://www.sleepmed.jp/q/meq/meq_form.php,日本國立精神・神經醫療研究中心公佈的「晨型夜型問卷」)
篠原指出,睡眠品質不僅取決於「晚上怎麼睡」,更與整天的生活節奏密切相關。她建議將一天分爲早晨、白天、晚上三個時段,分別進行有助於穩定生理節奏的行動。
早晨:起牀後立刻拉開窗簾,接觸自然光——即使是陰天或下雨,也能透過光線刺激視網膜,啓動體內時鐘。吃一頓均衡早餐——能提高體溫、啓動代謝,也爲大腦提供能量。做節奏性運動——例如咀嚼早餐、快走上班、爬樓梯,透過有節奏的動作喚醒神經系統。
白天:儘量接觸陽光,尤其是在上午與中午時段,能強化體內時鐘的運作。固定午餐時間,避免飲食時間過於隨意,讓身體維持穩定的代謝節奏。下午3點前小睡15~20分鐘,有助恢復精神,但避免太長以免進入深睡眠。下午3點後避免打瞌睡,特別是在通勤或晚餐後,防止夜間入睡延遲。
晚上:睡前3小時完成晚餐,避免消化系統在入睡時仍處於高負荷狀態。控制咖啡因與酒精攝取,咖啡因會延後入睡時間,酒精則可能降低睡眠品質。睡前1小時泡澡,藉由水溫提升體溫,之後自然下降的過程有助於入睡。減少使用手機與電腦,若必須使用,至少切換爲夜間模式,並避免滑短影音或刺激性內容。喝一杯水,保持體內水分,並用放鬆的方式迎接睡眠。
此外,飲食雖不像藥物能立刻見效,但長期而言,對睡眠品質的影響極爲顯著!篠原提醒,關鍵在於持之以恆,並注意攝取下列營養素:
色胺酸:是合成褪黑激素的原料,早餐攝取特別重要,因爲它會先轉化爲血清素,再在夜間生成褪黑激素,有助於入睡。食物來源包括肉類、魚、蛋、乳製品及大豆製品。
鐵、維生素 B6、葉酸、菸鹼酸、鎂:這些營養素是色胺酸轉化爲褪黑激素的必要輔助因子,其中女性特別容易缺鐵與葉酸,應特別留意。鐵可從紅肉、深綠色蔬菜、貝類、豆製品等獲得;維生素 B6 來自魚類、雞肉及綠色蔬菜;葉酸則存在於深綠色蔬菜、納豆、莓果與酪梨等食物中。
至於市面上標榜助眠的飲品,篠原提醒,它們並非「喝了馬上見效」,而且若白天作息紊亂,這類飲品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最好的做法,是先建立健康的睡眠與生活習慣,再輔助使用相關飲品,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篠原建議,其實不必一次改掉所有習慣,而是從2~3個可行的動作開始,例如早上拉開窗簾曬太陽、吃早餐、睡前一小時泡澡、減少螢幕時間等。長期養成規律作息與均衡飲食,並適量攝取色胺酸、鐵、維生素 B6 與葉酸等與睡眠相關的營養素,就能逐漸提升睡眠品質,讓起牀不再成爲每日的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