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託管 農民省心增收

來源:河北日報

衡水加快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業生產託管 農民省心增收

眼下正值大田作物夏管時節,然而在武強縣豆村鎮西薛村,不少農戶卻能安心當起“甩手掌櫃”。“村裡推行農業生產託管,農業社會化服務當起了‘田保姆’,農村集體經濟和農民實現了雙增收。”西薛村黨支部書記李歡說。

進一步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衡水市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積極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各縣(市、區)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爲小農戶提供農業生產的全程標準化技術方案以及農資、農機、信貸、保險等農業綜合服務,加快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土地託管給我帶來三筆收入,一是土地流轉金,讓土地有了穩定收益;二是年終分紅;三是可以騰出時間外出務工。”和很多村民一樣,西薛村村民李富書把家裡的農田全程託管,操心少了,收入多了。

武強縣推行的“村黨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涉農企業+銀行+保險”的“六位一體”土地託管經營模式,在全縣漸次鋪開。該模式核心在於“一變兩不變,促進雙增收”,即經營主體由農戶轉變爲村集體經濟組織,而農村土地承包關係、農民受益主體保持不變,以此實現村集體經濟與農戶收入的同步增長。

實踐中,衡水加強政策創設,培育壯大主體,因地制宜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託管等多種服務模式,通過集中採購生產資料、標準化綠色種植等方式,促進農業節本增效,助力農民豐產增收。

在故城縣,圍繞“穩糧保供、富農興農”目標,該縣創新推廣“黨支部+合作社+農戶+保險+銀行”的“五位一體”農業經營模式。如今,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已全部清零,10萬元以上的村達443個,佔比82%。

託管服務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還推動了農業生產的提檔升級。在景縣興豐種植業農民專業合作社,90後“新農人”孫濤坐在辦公室,就能實時監控安裝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農機作業軌跡。該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和託管,種植高粱兩萬畝,年產優質高粱1.15萬噸。

以小農戶服務需求爲導向,衡水針對差異化需求,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網絡。深州市供銷合作社針對農村土地資源浪費問題,以淺埋滴灌節水託管服務爲切入點開展土地託管;饒陽縣採用“黨建+信用+金融”支農模式,爲農業產業發展注入金融動力。(記者馬路、邢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