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推「臺南20號」水稻 結合紙膜插秧實踐ESG目標

隨着氣候變遷與永續農業重要性的提升,農業逐漸成爲實踐ESG理念的關鍵場域,而農業部致力推動兼具環境友善與社會價值的創新農業技術,其中由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育成的「臺南20號」水稻品種。(圖/農業部)

隨着氣候變遷與永續農業重要性的提升,農業逐漸成爲實踐ESG理念的關鍵場域,而農業部致力推動兼具環境友善與社會價值的創新農業技術,其中由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育成的「臺南20號」水稻品種,結合可分解的「紙膜插秧技術」導入有機耕作,不僅實現環境永續目標,更具體落實社會照顧與健康飲食的行動價值,今(30)日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啓動「紙膜有機米X在地營養午餐」計劃。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長陳昱初表示,本次在雲林縣政府及豐泰文教基金會共同推動的「雲林縣國中小營養午餐,每週一餐有機米」計劃下,攜手斗南鎮農會,合作推動創新農業技術生產示範,更深化實踐「從產地到餐桌」的社會責任。成功推動雲林地區紙膜有機稻作擴增至10公頃,而產出的優質有機米,則供應於此次此次計劃中 176所國中小學的營養午餐,守護47,133名學童健康飲食,透過此次計劃的推動,與在地農民契作,讓農民獲得穩定收入,學生也能享用最新鮮的在地有機好米。

豐泰文教基金會董事林淑英表示,基金會本於「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精神,透過推動此計劃,除扶植在地有機農民外,更透過餐桌教育,讓孩童在日常吃飯中, 能學習到健康與生態環境的連結。如今,從孩子們對有機米充滿期待與喜愛,這不僅是守護一碗安心的飯,更是培養下一代對土地與健康的責任感。

斗南鎮農會總幹事張燕容表示,農會積極推廣友善耕作與食農教育,期待透過營養午餐導入有機米,從小紮根學童對環境永續的認知。「消費者願意吃,農民就願意種」,此次合作不僅提高農產品社會價值,也爲青年農民與慣行農友提供轉型契機。

「臺南20號」爲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育成之超口感稻米品種,口感香Q、糙米細緻軟彈,突破傳統糙米粗硬印象,符合健康飲食潮流,搭配紙膜插秧有機栽培技術,可有效抑制雜草,並節省約13.8%灌溉水量;紙膜通過有機資材驗證,於35至40天內自然分解,對環境零負擔,有助於降低農民轉型有機栽培的門檻。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透過「品種 × 技術」的整合模式,展現低風險、低投入且具高度社會影響力的水稻生產新典範,爲臺灣農業落實ESG提供可行的示範案例。未來將持續強化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攜手地方政府、農會及企業共同打造「從產地到餐桌」的ESG示範場域,發揮農業生產的多重社會效益,實現地產地消、全民共享、世代永續的農業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