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擬開放飼養狐獴 動團反對憂成「浣熊悲歌」翻版

隨着社羣媒體上狐獴形象的流行,其「特殊寵物化」的風潮逐漸擴大,然而多數民衆並無妥善飼養能力,僅能以籠養方式關住狐獴。(圖/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農業部動保司今年積極研議各種特殊寵物飼養、繁殖、買賣管理,獲許多動團支持,然而上月6日「寵物分類分級管理評估研商會議」中,農業部擬將狐獴納入「灰名單」,准許開放飼養,引發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臺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反對並呼籲,不應以少數民衆的飼養需求及繁殖買賣利益爲開放依據,應以長期公共利益、物種保護、動物福利、生態環境與社會安全爲優先考量。

動團表示,隨着社羣媒體上狐獴形象的流行,其「特殊寵物化」的風潮逐漸擴大,部分民衆出於好奇與外型吸引力,將其作爲家庭寵物飼養,但狐獴屬高度社會化的野生動物,生活需仰賴羣體合作與複雜的社交行爲,其生理與心理需求無法在家庭飼養環境中獲得滿足。

動團指出,國際研究也認爲其不適合作爲家庭寵物,容易造成壓力性行爲,出現自我傷害與攻擊傾向,對動物本身及飼主皆構成風險,且可能在逃逸後對當地生態造成破壞。

動團提到,目前臺灣對狐獴的繁殖與買賣缺乏明確的特寵管理規範,導致來源不明與非法交易的風險升高,若允許合法飼養,可能進一步刺激市場,增加嚴重不當飼養的亂象,以現況來說,民衆多以籠養的方式飼養狐獴,環境單調,極度不符合動物福祉。

動團以浣熊舉例,由於臺灣無法提供浣熊合適環境,長期以單調、關籠的方式飼養,更曾經發生因爲飼主被咬,而處以嚴重不當管教的虐待發生,許多因不當飼養被棄養的個體無處安置,凸顯類似問題的嚴重性。

動團強調,現有狐獴飼養案例已暴露多重問題,包括環境不當、咬人事件與來源不明,顯示禁養是預防問題擴大的必要措施,而非僅要求符合「飼養最低標準」即可解決。

動團呼籲,農業部應以禁養爲目標,制定過渡期管理配套,確保政策執行及兼顧現有飼主權益,要求現有狐獴飼主在過渡期內申報動物數量與健康狀況,接受政府飼養監督,禁止進行繁殖買賣,同時防止新個體流入,此外也提升公衆對野生動物需求的認知,強調「可愛」外表背後的生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