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行流通市值反超工行,反腐是市值管理的“核動力”?

一家國有大行的市值更迭,往往藏着比K線圖更復雜的潛流。

8月20日盤中,農行(601288.SH)流通市值達22634億元,領先工行(601398.SH)流通市值20464億元。

早在兩週前,8月6日,農行的A股市值就一度超過了工行,成爲A股新的市值冠軍。

這一幕對不少投資者來說頗具象徵意味:在國有大行裡常年被視作“千年老四”的農業銀行,竟然憑藉本輪行情,坐上了銀行股頭把交椅。

2025年一季度,農行實現淨利潤719.3億元,同比增長2.2%,在四大行裡唯一錄得正增長。

除了公募基金調倉銀行股之外,推動農行今年股價上漲近33%的力量,並非僅僅來自業績上的突破。

有觀點認爲,真正打動資本市場的,是一場深入肌理的“清算”——腐敗鏈條的系統性曝光與整頓。

這場清算的信號始於2024年5月,當時農行總行副行長、分管不良資產處置的樓文龍被查,市場開始意識到這或許並非孤立事件。隨後,原深圳分行行長許錫龍、總行原營銷總監兼機構業務部總經理易映森相繼落馬,一場針對資金、資源密集領域的深度治理已然展開。

隨着高層案件陸續進展,農行股價在2024年開始走出低谷。

2023年時,農行股價一度徘徊在2.8元附近,市淨率0.4倍左右,被稱爲“國有大行裡最便宜的票”。而到了2025年8月20日,股價已站上7元,市淨率回升到0.95倍。

對資本市場而言,這一邏輯並不複雜。

市場最害怕的不是壞賬,而是爛賬。壞賬如果能清算、能追責,反而能讓投資者鬆一口氣。

腐敗高管的落馬,意味着某些“看不見的壞賬”被迫暴露,也迫使監管層系統性清理。這反而成了股價反彈的催化劑之一。

這種局面,頗具諷刺意味,卻也反映了市場的一種定價邏輯。

不論是中紀委的查處,還是央行與金融監管總局聯合整頓,都展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力度。

據中國紀檢監察報,至2024年3月,農業銀行系統共立案847件,處分789人,查處職務犯罪案件36起,嚴肅查處了8名總行直管幹部。駐中國農業銀行紀檢監察組要求嚴查金融風險背後的腐敗問題,堅決查處投融資審批、不良資產處置、招標採購等資金、資源密集環節的違紀違法行爲。

2025年以來,農行已有至少10人(含離任)被查,幾乎月月有人落馬。既有總行部門“一把手”,也有浙江、河北、深圳等核心利潤分行的原行長、副行長。其中。已有 6 人主動投案,顯示巡視巡察與政策感召疊加效應。

這些案件多集中在信貸審批、不良資產處置、數據科技條線,呈現“資金密集環節”+“實權副職”雙重特徵。

隨着高層被查,部分隱匿的不良貸款被重新暴露,追繳和核銷工作開始展開。2024年,農行不良率下降3個基點至1.30%,成爲同業中不良率壓降幅度最顯著的銀行。市場普遍將之解讀爲“擠出水分”。

此外,2024年-2025 年,農業銀行及下屬省分行,多次被金融監管總局(含各地監管局)直接點名處罰,且被納入多條線重點整頓,甚至不乏億元級“天價”罰單。

隨着工作深入,金融監管總局對農行的整頓,已從“單點罰單”升級爲“條線整治+縣域穿透+子公司聯動”的組合拳。信貸合規、數據治理、代銷保險、“三農”金融,成爲近兩年整頓的四大焦點。

這種制度性的清算,最終和市場形成了合力。

這正是資本市場最看重的地方。投資者未必相信所有戰略故事,但他們會相信鐵拳有助於沉痾出清。農行股價的上漲,本質上是對反腐、合規的定價,是市場在用資金認可一種治理紅利。

登頂A股市值榜,固然是一種榮光,但也留下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當反腐成爲銀行市值管理的第一生產力時,銀行自身的真正生產力又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