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情山水 上海農商銀行爲田園牧歌譜寫金融和絃
“濃,露多也。從水、農聲。”——《說文解字》。
“濃”的三點水,恰似三農血脈的涌動——農業根基的深耕、農村生態的再造、農民福祉的澆灌。
從1949年第一縷紅色農信的曙光映照真如,到2005年234家農信社改製爲現代商業銀行,上海農商銀行(股票簡稱:滬農商行,股票代碼:601825.SH)以三農起筆,在浦江兩岸書寫出普惠金融活水滋養千行百業的篇章。在國際化大都會裡姓“農”不忘“農”,在城市化浪潮中做三農金融的燈塔,20年間,這家機構濃醇質樸的鄉土情懷,在這片始終處於時代前沿的熱土上流淌蔓發,以金融之力助推鄉村振興的赤誠從未間斷,充滿時代感的金融和絃中,靠天吃飯的田園牧歌有了自信與活力的色彩。
從古老敘事到新質生產 鄉村振興的金融加持
在農耕文明上千年的傳承中,土地是最古老的敘事。上海農商銀行以金融活水潤澤“三農”、助力鄉村振興的故事,也是從土地開始的。2005年改制成立之初,上海農商銀行就推出宅基地置換貸款,在全市15個宅基地建設項目試點中,向12個項目提供了超15億元信貸支持。
彷彿新生的幼苗,源於土地,但不拘泥於土地。2006年,上海農商銀行的支農服務呈現出新的特色,與上海市農委合作開展風險補償基金試點,爲支持上海郊區經濟發展探索了一條新途徑。當年向近60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放貸款4700餘萬元,向市區兩級農業龍頭企業提供信貸支持逾1億元。2008年,首創推出“安信農保項下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貸款”兩大產品。2009年,在全國率先推出家庭農場專項貸款,以信用貸款的方式扶持家庭農場開展農業生產。2015年,在全市率先試點推出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2020年,創新支持上海市首個“點狀供地”開心農場項目。
當時,在不少人眼中,一家“農”字頭銀行有這樣的金融產品創新不足爲奇。但當人們從更長的時空縱深裡回望,就會發現,在對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模式歷經多年的探索後,這家機構在諸多業務領域都煥發出全新活力,與新技能不斷解鎖相伴而來的,是新格局的不斷開拓。
作爲國際性都會,上海的農業帶有鮮明的“都市”烙印,探索金融助力都市農業現代發展的“上海道路”,是時代、區位賦予上海農商銀行的特殊使命。面對大都市“三農”工作的新特點、新需求,上海農商銀行以產業振興爲突破口,不斷加大金融服務力度,助力上海走出具有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特點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子。
創新運用地理標誌賦能各類農業經營主體,2021年以“南匯水蜜桃”綜合金服務方案,落地上海地區首筆“地理標誌”賦能商標質押融資貸款,激活“三農”領域的無形價值。同時通過“南匯水蜜桃”地理標誌的試水,將金融服務方案複製推廣至其他優質產品和品牌,8424西瓜、奉賢黃桃、崇明大米、白鶴草莓、練塘茭白、亭林雪瓜……這些上海市地理標誌農產品的背後,都有上海農商銀行的“金融支農”身影。
這家機構同樣看到了新質生產力中蘊含的鄉村振興之力。金山區廊下鎮光明村曾是典型的農業村,2024年推出專項金融服務方案助力上海市10萬畝糧食生產無人農場建設,爲上海滬耕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落地首筆“無人農場”建設貸款,支持糧食生產由機械化向智能化邁進。
從融資支持到信用建設 鄉村治理的金融解法
“打造產業特色鎮(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是上海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探索。奉賢區吳房村是上海首批確定的鄉村振興示範村之一,在得知吳房村鄉村振興項目啓動後,上海農商銀行立刻與當地政府、項目運營公司等多方積極溝通,爲項目設計融資方案,全力支持吳房村項目建設運營。如今,通過市場化運作,吳房村已形成集黃桃種植、儲藏保鮮、銷售及黃桃衍生產品產銷於一體的全產業鏈,農民實現“租金+股金+薪金”的多層次增收,成爲申城產業融合增效的“樣板村”。
20年來,像吳房村這樣獲得上海農商銀行融資支持的故事,不斷在上海市郊衆多的區縣、鄉村上演。而近年來陸續發生的全新故事裡,人們發現,這家機構已不再滿足於傳統金融服務,他們在嘗試演繹金融賦能鄉村治理的價值追求。
聚焦服務三農主責主業,上海農商銀行將構建、完善農村信用體系,作爲提供多樣化、多層次金融服務的新抓手,通過在全市範圍內建立信用村、信用鎮(鄉),有效提高小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可負擔性和可持續性,紮實推進金融支持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持續擴大三農服務覆蓋面。2024年4月,啓動“全面服務鄉村振興,助力鎮村高質量發展”百日百鎮系列行動,旨在因地制宜,提升鎮村整體服務層級。
截至2024年末,上海農商銀行累計完成268個信用村、9個信用鎮(鄉)認定,成立鄉村振興網格化金融專班,推動網格化金融服務走深走實,推進金融支持鄉村治理能力提升,有效增強了基層管理的組織力和村級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行領導帶隊,與分支機構共同走訪調研上海市內108個鄉鎮,簽訂合作協議,制定“一鎮一策”金融服務方案,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綜合金融服務支持。創新推出“鄉村振興理財產品”信用村專屬客羣權益,降費讓利,滿足村民的理財需求。
而在青浦區白鶴鎮,還有新的故事在發生。鄉村治理積分制是國家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探索,2024年11月,上海農商銀行與白鶴鎮政府共同創新推出“積分+金融”模式,將村民文明行爲、志願服務、環境保護等日常積極行動與金融信用相結合,發揮積分的量化價值,向村民提供專屬理財產品、存款差異化利率等金融服務,引導、激發村民共建美麗鄉村。
運用積分制助推村級自治、激勵村民參與鄉村建設是白鶴鎮鄉村治理的關鍵舉措,而上海農商銀行的價值則是以金融爲槓桿,更大程度地吸引和調動社會力量主動參與鄉村治理,走出了金融賦能、鄉村治理的全新路徑。
從“二八大槓”到“駐村帳篷” 農信精神的時空傳承
2005年8月25日,上海農商銀行由全市234家農村信用合作社整體改制成立,而上海農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9年冬真如誕生的第一家農村信用合作社。
初代農信人挎着揹包算盤、騎着“二八大槓”顛簸在鄉間小道,他們一定不曾想到,七十多年後,他們“腳沾泥水、衣沾露水、身流汗水”的上海農信精神,會在千里之外,被一羣稱爲“滬農商人”的青年傳承,而在全新的時空裡,這種精神的載體也更具當代特色——帳篷。
“業務在哪裡?”每一個銀行的客戶經理都在費盡心思地尋找答案,而對彌勒滬農商村鎮銀行的客戶經理們來說,這道題難上加難。展業半徑僅限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這座小城,彌勒村行能夠得到主發起行——上海農商銀行支持的,更多是資本、經驗以及品牌背書,業務必須靠自己一點一點積累。
雲南多山,從彌勒中心區域到周圍村裡,單趟車程需要2、3個小時,時間耗在路上,難以開展業務。2024年春節後,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彌勒村行萌生:“不如住在村裡!”
從那以後,彌勒村行人用3天2夜的駐村辦公打穿了時空壁壘,客戶經理們帶着帳篷和簡易裝備住進村委會的會議室。沒有牀、只有墊子,一開始腰痠背痛,現在已經習慣。大多數村裡沒有自來水,洗漱不方便,冬天還得用冷水。
白天考察當地產業,夜晚挨家挨戶走訪需求,回到駐地還得整理資料;吃在鄉村、走在鄉村、問在鄉村、住在鄉村、幹在鄉村,原本2、3個小時的車程壓縮爲零距離接觸。傳統涉農貸款遭遇的信息不對稱困境,被“駐村盡調法”有效化解,再加上開創性引入村委會主任或村民小組長作爲“信用觀察員”,彌勒村行更充分了解了村民的家庭信息、主要經濟來源、人品口碑等,“做小做散”更有底氣。此外,他們還將農產品的種植週期與還款節奏匹配,規避了季節性集中還款的經營壓力。
2024年,彌勒村行十餘名工作人員,分爲4個小組,累計駐村100餘次,累計服務彌勒7個鄉鎮、77個村委會、756個村小組,服務超8萬戶村民。
不止彌勒,上海農信精神的跨時空傳承,也在全國35家滬農商村鎮銀行發生。在“ONE SHRCB”的指引下,滬農商村鎮銀行心懷“三農小微爲本、村居農戶爲基”的信念,將“上海經驗”與地方產業緊密結合,以金融活水澆灌了雲南開遠蝴蝶蘭、蒙自石榴、山東寧陽小麥、東平大蒜、湖南石門柑橘、寧鄉花豬等特色產業,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爲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從真如第一間農信社的木質櫃檯,到如今實現對上海郊區 100多個鄉鎮 1500餘個行政村的全覆蓋,從“農民的小銀行”到萬億資產規模的上市銀行,上海農商銀行姓“農”不忘“農”,截至2024年末,涉農貸款餘額近680億元,保持上海“三農”金融服務的主力軍和領先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