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產權交易“線上辦” 讓閒置資產“活起來”
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7日訊 山東通過搭平臺、優服務,推動農村集體產權規範化交易,讓低效閒置資產“活起來”,助力農民增收。
前不久,淄博周村區的運世農機合作社以42萬元的價格,獲得博山區石馬鎮橋西村400畝撂荒地的兩年經營權,給村裡年增收約30萬元。淄博運世農機專業合作社董事長張勇說:“從淄博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在網上看到的,網上報名、競標,到取得競得證明,流轉合同的簽訂5天時間,沒想到這麼方便,感覺很放心,吃下一個‘定心丸’。我們這400畝地夏天種植玉米,冬天種植小麥,每畝總產值約2800元左右。”
近年來,橋西村進城務工人員較多,村裡部分地塊撂荒,傳統交易方式很難有效盤活。淄博市博山區農村改革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曲繼超說:“傳統的交易模式,通過在村內公開欄發公告、開競標會實現,一般都是本村羣衆知曉和競標,給村裡和村民增收較少,公開透明度差,容易產生矛盾糾紛。 ”
爲提高交易質效,山東依託省市各級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搭建公益性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淄博市作爲全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範化整市試點,通過先行先試,在平臺上線了農村產權電子交易系統。淄博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陳軼博說:“實行項目登記‘一表集成’,信息上網發佈‘當日辦結’,農村產權交易的項目報名、交易競價、結果確認,實現全流程在線辦理,方便了更大範圍的潛在競買人知曉和參與,目前淄博市農村產權交易鎮域外中標率達到50%以上,縣域外中標率達到25%以上。”
推動交易服務向基層延伸,淄博還在85個鎮、街道建設了交易站點,提供就近服務。通過線上線下聯動,盤活閒置資產。淄博市博山區石馬鎮人民政府副鎮長尹慶愷說:“我們石馬鎮一些閒置房屋和地塊得到盤活,有的村還引進了民宿等文旅項目。在交易過程中,土地流轉費給村集體,農民還可以在這些項目上務工,有的還有項目分紅給村民。”
藉助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今年上半年,淄博1200多個村累計增收621.2萬元,全省7722個農村集體產權項目實現交易額22.7億元,爲村集體增收1.4億元。山東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山東省政府採購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彭小毛說:“推動農村集體產權進行規範交易,
實現了農村資源跨區域有序流動,提高了資源市場化配置效率,讓集體和農民腰包鼓起來。我們將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強化協同聯動,優化交易流程,使農村要素資源交易範圍更廣、效益更好,爲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力量。”
閃電新聞記者 張潤澤 報道